這篇來介紹一些湘淮軍的重要人物,以及湘淮軍的派系山頭,會用比較像故事的方式來描
述。
書中把湘軍領袖區分成三個層級:
上層者,江忠源、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僅四人
中層者,羅澤南、王錱、李續賓、李續宜、楊岳斌、彭玉麟、曾國荃、劉長佑、劉坤一、
劉蓉…等等
下層者,劉騰鴻、塔齊布、張運蘭、江忠義、李輔朝、蕭啟江、多隆阿、鮑超、劉松山…
等等
按照書中所言,
上層者持有基本政治思想,一定之建軍策略,並對當時國家情勢具整體了解;
中層者有統兵之才能,有戰略之方針,足以統籌全局,總制一方;
下層者是統兵將帥之能者,其謀足以料敵,勇足以致勝。
上層四人
湘軍萌芽時期,最有名望的兩名精神領袖是江忠源、曾國藩,其中曾國藩政治地位較高,
江忠源則以知兵為人所知。
江忠源在1851年墨絰從戎,招募楚勇作戰,為湘軍最早出現的派系。楚勇成軍第二年就在
廣西全州簑衣渡大破太平軍,聲名鵲起。
在此同時,朝廷意欲啟用曾國藩練兵,曾國藩幾經考慮後也墨絰從戎,在湖南開始招募湘
勇、加以訓練。曾國藩對江忠源期望頗高,練兵之初就計畫把所練之兵交給後者統帶,自
己則願意全力經理後路的準備工作。
相當可惜的是,江忠源在曾國藩剛練完兵的時候(1854年),就在廬州(合肥)遭到太平軍重
重包圍,城破身死,令湖南各界大感震驚。
曾國藩自己雖然善於統籌人才,卻在軍事方面缺乏經驗和才幹。他在江忠源死後不得不親
自揮軍出陣,卻陷入苦戰,幸好有胡林翼加入湘軍體系,協助曾國藩調度戰局。
胡林翼的政治聲望不如曾國藩,也不善於臨陣指揮,但是他提拔人才的眼光和戰略觀念卻
比曾國藩更好,設計的計畫甚至貫串到他死後──他英年早逝,未能親見收復南京的那一
天。湘軍能從單一戰區開枝散葉,有賴胡林翼指出的大方向。
胡林翼病逝後,湘軍又有左宗棠出山領軍,成為精神領袖。左宗棠此前就在湘軍的幕府中
工作,並非外人,而有他統籌一方戰局,曾國藩的壓力就減輕了,日後左宗棠指揮湘軍平
定西北各省,更使湘軍再建大功。
(左宗棠的楚軍通常被認為是湘軍旁支)
中層
書中曾提到這三個層級是看歷史上的表現,實際上中層有好幾人都有被列為上層的資格(
書中舉的例子是羅澤南、李續賓、劉蓉),可惜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有更好的表現。
羅澤南是曾國藩的好友,湘軍初期的重要領袖,被稱為儒將,善於謀略,且即使在軍中也
不忘教書。他和曾國藩關係緊密,所部被視為湘軍主力,可惜他在1856年不幸傷重陣亡於
武漢,沒有辦法繼續統領戰局。
羅澤南弟子門徒眾多,其中一人是王錱。王錱是一個理想家,他和曾國藩理念不同而自立
門戶,派系被稱為「老湘勇」,算是湘軍的一個較強的派系。他不願離開湖南作戰,但仍
和湘軍其他領袖保持友好。
王錱在1857年因為積勞成疾而病逝軍中,所部由王開化、張運蘭等人指揮,且開始接受調
往外省作戰的任務。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老湘軍由劉松山指揮,隨左宗棠遠征西北,頗
多戰功。
羅澤南自己的部隊則由李續賓繼承。李續賓是湘軍裡的人才,一時轉戰各省、所向無敵,
被視為湘軍的骨幹,結果在1858年的三河之戰全軍覆沒,使湘軍大受打擊
李續賓死後,所部由他的弟弟李續宜繼承。李續宜比較嚴謹,胸襟不夠寬闊,難以成為核
心人物,但是擔任一方統帥綽綽有餘,也確實在兄長死後撐起了戰局,仍是湘軍骨幹。
曾國藩嫡系中的嫡系是「吉軍」,由他的弟弟曾國荃統領,因為建軍的目的原本是增援江
西吉安而被稱為吉軍。吉軍成立頗晚,但是急速發展,而曾國荃也算是羅澤南一系。
曾國藩另一支嫡系是湘軍水師,從一開始就由他自己編練,放眼全湘軍沒有另一支水師,
就連淮軍水師也大半借自湘軍。湘軍水師之中,楊岳斌統領外江水師,彭玉麟統領內湖水
師,黃翼升統領淮揚水師,李朝斌統領太湖水師。
這四人之中,楊、彭都是將帥之才,楊的評價又比較高;黃、李則只是一介武將,才幹稍
遜。黃翼升的淮揚水師後來被借給李鴻章,名義上改成淮軍,但仍與湘軍關係緊密。
湘軍還有一支大系是之前提過的,那就是江忠源創建的楚勇。江忠源兵敗身死之後,楚勇
雖然大為遜色,仍是名將輩出,像是劉長佑、江忠淑、劉坤一、江忠義、李朝輔,自成一
派。
書中沒有仔細介紹的還包含援川的蕭啟江、劉蓉,援滇的劉岳昭,援贛的席寶田,援黔的
李元度,守湘的趙煥聯,這些並非湘軍骨幹,但也都有戰功。
(書中提到劉蓉在江忠源陣亡之後才墨絰從戎,可見建軍偏晚)
至於知名的鮑超、多隆阿等戰將,書中有提及他們是胡林翼一派,但是就沒有提到胡林翼
所屬的派系了,估計應該也算是嫡系部隊。
<一些整理>
江忠源===>劉長佑、江忠淑===>劉坤一、江忠義、李朝輔
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曾國荃
王錱===>王開化、張運蘭===>劉松山
湘軍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