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十八世紀下半葉的馬拉塔與西方軍隊 [3]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5-12-04 19:47:56
十八世紀下半葉的馬拉塔與西方軍隊 [3]
馬拉塔軍事的北方化
馬拉塔帝國崛起於十七世紀初,並於十七世紀下半葉開花結果,但在此一時期遭到蒙兀兒
帝國的猛烈攻勢,活動被侷限於德干高原的中南部。
隨著戰略上的攻守易位,馬拉塔勢力開始重新往德干高原北部擴張,並開始牽涉進蒙兀兒
帝國內部的派系爭鬥之中,進探北印度的中央平原。
正因為活躍區域逐漸北移,馬拉塔軍隊之中的騎兵比例開始越來越吃重,以適應平廣的原
野和長途奔襲的戰爭環境。
但,馬拉塔人在南方仍面對著山丘之間的勁敵,那是位於德干高原中部的海得拉巴國,蒙
兀兒帝國在南方殘留下來的勢力。海得拉巴在十八世紀中葉曾獲得法國東印度公司的軍事
顧問,因此能夠訓練出歐洲風格的軍隊。
馬拉塔帝國因此在1750年代以重金聘用曾在海得拉巴接受法國軍官訓練的印度軍官,訓練
出同樣仿效法式軍隊的步兵。
這一北一南的元素,將構成1761年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的馬拉塔大軍。
穆斯林的北方反擊
雖然蒙兀兒帝國在混亂中開始土崩瓦解,並開始引進馬拉塔人來打擊政敵,帝國在北方的
許多派系仍顯得相當有力,特別是位於阿瓦德的土邦。阿瓦德位於現今的北方邦內。
除去阿瓦德邦,馬拉塔人最大的敵人是自阿富汗進入印度的普什圖人,其中一支羅赫拉人
是十八世紀初開始移入北方邦的普什圖人族群,但羅赫拉人還不是最危險的勢力,在中亞
征服者納迪爾沙死後,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在阿富汗建立了杜蘭尼帝國,並試圖征服北印
度。
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馬拉塔人的對手就是上述的阿瓦德、羅赫拉、杜蘭尼三方同盟

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馬拉塔兵種與比例
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的戰鬥序列有兩個版本,我這裡用的是數字比較小的版本,也就是四
萬五千人對六萬人的版本,這兩個數字代表的是有效的戰鬥人員。如果有人看的是維基百
科引用的版本,我傾向認為那是有問題的。
馬拉塔在1761年一月十四日投入戰鬥的四萬五千人中,有大約八千名是歐式步兵,其餘約
三萬七千人為騎兵。火炮的數字是兩百左右,然而口徑與型制缺乏有效的規範,無法得知
詳細的分類,只能知道其中包含相當數量的重砲。
這八千名步兵是傭兵,大多不是馬拉塔人,但這不是什麼問題。步兵的裝備與歐洲的線列
步兵相當,也就是裝上刺刀的燧發滑膛槍。
但是在騎兵方面就出現了問題─這些騎兵究竟應該以什麼角度來看待呢?我們知道馬拉塔
人很早就以輕騎兵聞名,但是自馬拉塔帝國初代皇帝希瓦吉過世後已經過了八十年,有必
要重新審視。
如我在另一系列文曾提到的,馬拉塔騎兵的類別可以從其戰馬和武器的來源來看,有一類
是由政府提供馬匹和兵器的直轄騎兵,其他的則是領有采邑或以自由戰士加入、自行籌措
馬匹與兵器的騎兵。
除了直轄、采邑、和志願者三類,馬拉塔騎兵還有第四類,這些是幾乎不支薪的非正規騎
兵,被雇用來劫掠敵方的領土或抄掠敵方的營帳,且戰利品需與雇用他們的將領分配。雖
然他們幾乎不支薪甚至要倒貼正規軍,但他們的裝備和素質都很低劣,戰鬥中幾乎派不上
用場,上述提及的四萬五千名士兵中並不包含這些人。
那麼,以上三類─如果把後二者算在一起就是兩類─的比例和裝備又是如何呢?我們可以
從幾個案例來推敲。
首先是關於戰馬。馬拉塔政府把戰馬分成四級,第四級是不堪用,這個分級隨著馬政的敗
壞而標準下降,不過後來馬拉塔人開始以高昂的代價自北方輸入馬匹來舒緩缺乏合格戰馬
的狀況,一如過去的印度政權。
以下是幾支騎兵隊的戰馬狀況案例:
年份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不堪用 總數
1764 221(23%) 350 238 154 963
1767 2950(26%) 5633 2566 356 11525
1784 133(10%) 1088 62 1283
在全部三個案例中,第一級的戰馬比例都不高,若再考量到印度的馬種─特別是包含德干
高原的矮種馬─則我們更可以推斷馬拉塔缺乏充裕的重騎兵和中等騎兵。
事實上,如果以英國人的評價來說,傳統印度騎兵根本扛不住歐洲騎兵的衝鋒。
談完馬匹,再來談裝備。
在1744年左右的一個案例中,一支七百人的騎兵隊組成如下:
正規騎兵:90人,每六周薪資總和413盧布
火銃:44人
長矛:46人
采邑騎兵:610人,本土作戰時每人每周兩盧布
火銃:124人,開始劫掠後每人六周薪資2.5盧布
冷兵器:486人,開始劫掠後不支薪
這七百人之中,裝備火銃的人數約為23%,其餘只持冷兵器。這個案例並不代表全部,但
是大致上是普遍的情形,比例與總體差距不大。在帕尼帕特,正規騎兵佔約三萬七千名騎
兵中的六千名。
從其薪資而論,當時印度最普遍使用的盧布為178公克的銀幣,或與同時期的英國的7~8先
令相當(1英鎊=20先令;1先令=12便士),而當時英軍騎兵下等兵的日薪是兩先令六便士,
意即馬拉塔騎兵的薪資在本土作戰時與英軍相當,但開始於敵境作戰後薪資即大幅削減,
以戰利品充數,這有著不良的影響但非此處討論的重點。
總結來說,馬拉塔騎兵有著幾個特點:
一, 缺乏重騎兵,且以輕騎兵居多。
二, 主要武器包括火銃和冷兵器,後者遠多於前者。
三, 無短管火器(短管步槍、卡賓槍、手槍)。
在火炮方面,馬拉塔軍隊於此一時間點還處於發展階段,其口徑與型制缺乏標準,火炮炮
身的品質已有一定水準但砲車設計不良,加之崇尚較大口徑的重砲,因而大多顯得笨重遲
緩,比較缺乏能夠提供機動支援的重火力。
馬拉塔人也用火箭與大火銃,這些多搭載於駱駝和大象上面,但是他們運用較少且太過落
伍。
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杜蘭尼兵種與比例
在穆斯林軍隊中,最重要的必然是三方同盟中最強大的一方,也就是杜蘭尼帝國軍,其軍
事組織是納迪爾沙留下的遺產的一部分。
在阿富汗稱雄的杜蘭尼軍雖然較無歐洲傭兵,卻有著一支完全不遜於他國的勁旅,這包含
了訓練有素的步兵和騎兵,全都持火器。其正規軍的比例為全軍的三分之二,大大超過馬
拉塔;砲兵包含較多輕型的迴旋炮;戰馬與騎兵的裝備較傾向於重騎兵,就連那些不支薪
的雜牌騎兵也都裝備較為齊全、可以參與激戰。
杜蘭尼的盟友也不弱,羅赫拉人有著大量半歐式的火槍手,他們使用裝上刺刀的火繩槍,
此外他也裝備了大量的火箭;阿瓦德軍的裝備略遜,但其中的精銳全副武裝、手持各式器
械,部分騎兵還有手槍。
除了裝備,杜蘭尼軍與羅赫拉人都有著較為統一的編制與嚴謹的軍事體系,部隊可分成類
似歐洲的團、營規模的行政與戰術單位。
總結之後的結論就是:
一, 騎兵普遍裝備短火器。
二, 重騎兵和中等騎兵比例較高。
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的兵種因素
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馬拉塔軍隊雖然在會戰前就已陷入極為不利的處境之中,卻仍
在戰鬥前期給予敵方嚴重殺傷,只可惜仍在戰役後期遭遇慘敗。如果我們先不討論戰略狀
態與指揮的問題,仍能從兵種上看到一些關鍵。
首先,雙方騎兵的主要類別迥異,馬拉塔一方以中等和輕騎為主,杜蘭尼方則有較多的重
騎兵,這導致馬拉塔軍在持久戰中遭到沉重的打擊而挫敗,但是透過較佳的速度與白刃戰
的傾向,於初期的騎兵戰仍有一搏之力。
其次是火力的問題,杜蘭尼方裝備的槍枝和輕火炮遠多於馬拉塔方,特別是兩千門迴旋炮
的近距離火力,這使他們在長時間的駁火中有著優勢。馬拉塔方的重砲本應足以抗衡,但
由於過於遲緩沉重而在攻勢階段淪為累贅,未能發揮應有的效果。
普拉西戰役(1757)和布克薩爾戰役(1764)的兵種問題
英軍在普拉西戰役(1757)和布克薩爾戰役(1764)與數量居優勢的印度軍隊交戰,雖然戰爭
過程中牽涉到許多指揮、政治與陰謀的因素,導致雙方實際參與戰鬥的兵力差距並不如表
面上大,兵種仍屬於關鍵。
在這兩場戰役中,印度軍隊顯露出最大的問題在於其騎兵並不足以擊破歐式步兵的陣列,
反而容易在進攻過程中蒙受強大火力的殺傷,而其砲兵雖然足以與歐洲軍隊匹敵,步兵卻
較缺乏堅守陣地的能力,導致火炮容易被奪取,結果是英軍能夠盡快掌握戰場上的火力主
導權,從而決定勝負。
話說回來,在歐洲,即使是最強力的重騎兵也不願輕易嘗試單獨進攻步兵的陣列,印度軍
隊在1760年代卻遲遲未曾達到不同兵種的協同作戰,再加上單純的打擊力道不足,是失敗
的主要因素。
第一次英國馬拉塔戰爭
有別於上述的兩場戰役,第一次英國馬拉塔戰爭是一次全面性的衝突,雙方在激戰中表露
出許多有趣的事實。
首先,英軍在此一費時長久的衝突中再次嶄露出火力的優勢,此一優勢使英軍在準備良好
的情況下能夠有效抵禦印度騎兵的攻擊,且一旦英軍固守於城鎮內,馬拉塔部隊就絕難攻
進該處。馬拉塔軍隊並非沒有火炮和槍枝,但不足以匹敵英軍,只能給予騷擾。
其次,馬拉塔的戰略戰術此時仍有一定的效果,透過焦土和游擊戰,馬拉塔騎兵的包抄、
截擊能有效遏阻英軍的奔襲,甚至足以擊敗缺乏補給的英軍。在Wadgaon,英國東印度公
司的一支部隊─可能約兩千人─被迫投降並簽下承認戰敗的條約,不過公司的高層後來不
予承認,這是英軍十八世紀在印度幾次重大的挫敗之一。
總結來說,馬拉塔軍隊於戰術層面上確實有著相當的劣勢,只能憑藉戰略上的發揮─如急
行軍和焦土策略─來彌補其劣勢,於戰略進攻上更顯無力攻陷據點,只能試圖迫使東印度
公司的財政與補給消耗殆盡而無法支持軍力。
由於東印度公司此時的兵力不過六萬上下,而馬拉塔方即使部份派系袖手旁觀也可能超過
十萬,再加上馬拉塔軍隊集結速度遠優於步行的英軍,英軍的戰術兵力經常處於嚴重劣勢
,很難保護交通線。
最後,這場戰爭在邁索爾這個因素干預之下結束,馬拉塔隨即展開急遽的改變,使英軍在
二十年後面對相當不同的敵人。
1790年代:最後的優勢
1790年代的馬拉塔軍隊和1782年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停戰時大為不同,這是因為在這期間馬
拉塔軍隊開始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主軸是聘用歐洲籍的軍官來訓練新式步兵。
在這些部隊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hinde(Sindhia)家族編練的單位,這些部隊每個步兵營
約四百名戰鬥人員與五門火砲,八個營為一個旅、旅部另有重火力,其步兵按照英軍1780
年代的教範操練,火炮的規格則效法法軍,雖然還稱不上前衛,至少已能稱的上是頗為亮
眼。
在1795年,馬拉塔與海得拉巴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戰鬥,這是馬拉塔帝國最後一次所有派
系都派兵參戰的作戰,而其兵力也確實令人敬畏:
馬拉塔軍有騎兵八萬四千、步兵三萬八千、火炮一百八十二;
海得拉巴有騎兵四萬五千、步兵四萬四千、火炮一百零八。
這顯示出馬拉塔勢力仍能在單一戰區內集結超過十萬人的戰鬥力量,且不管是在騎兵、步
兵還是砲兵都有著一定程度的水平。
在180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第二次與馬拉塔帝國開戰之前,公司曾上繳了一份關於馬拉塔軍
力的報告,可以一窺其規模與組成,以下是當時馬拉塔內部三個重要派系的常備軍力:
營 火炮 騎兵
Sindhia
Perron的五個旅 39 225 5,000
Filoze的旅 8 45 500
Sombre的旅 6 35 500
Shepherd的旅 5 25 500
(由Umbajee統領)
Umbajee的軍隊 10 40 10,000
Holkar
Vicker 6 30 500
Armstrong 4 20 200
Dodd 4 20 200
本土指揮官 10 130 30,000
(包含Park)
Bhonsla
本土指揮官 15 60 30,000
除了上述三方,浦那政府所握有的歐式軍隊較少,只有兩個營,此因歷史因素,不過宰相
所擁有的非正規步兵與騎兵、火炮則不少。
總結上表可以得到超過一百個步兵營、超過六百門火砲和大概八萬人的騎兵,此一實力雖
然無法和歐陸列強相較,已足以和歐陸的次等邦國匹敵,並且也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十六
萬兵力足以抗衡。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如果是在良好的狀況下,馬拉塔軍隊的水平是能夠與東印度公司相較
的,畢竟包含威靈頓公爵在內的許多英國軍官都曾對馬拉塔的軍隊感到敬佩。
撇除政治與經濟問題,馬拉塔軍最大的弱點或許是過高的歐洲軍官比例以及士官人數的不
足,這導致英國一下達禁令,迫使歐洲軍官紛紛逃離馬拉塔軍隊,馬拉塔的步兵就缺少了
大半的中高階軍官,再加上其他種種因素,終於導致了一系列的大敗。
總結
從十八世紀中葉到世紀末,歐洲見證了大革命戰爭的重大衝擊,而在同一時期,印度的軍
隊也在種種挫敗後開始進行改變,最顯著的就是仿效東印度公司軍隊的歐式步兵。
在十八世紀中葉,印度軍隊雖然有著大量的騎兵與火炮,但是水準都顯不足,因此無法阻
止英國人掌握印度東岸;至1770年代,已經茁壯的馬拉塔與邁索爾奮力抵禦英軍的擴張,
短期內曾有成效,但最終因為政治與外交的原因而瓦解;最後,馬拉塔人在1800年代終於
因為內政上的失敗而無法支撐起一度足以和東印度公司抗衡的軍事力量。
軍事,畢竟仍是政治的延伸,在第一次衝突期間,馬拉塔陣營曾有一整個世代身經百戰的
能臣名將,但是這些人物都在第二次衝突前夕陸續去世,而他們先前於政治上沒有解決的
種種缺陷就開始浮現,其負面效果超過他們組織的軍事體系之成效。
雖然地理相隔不算太遠甚至就在隔壁,清帝國似乎從未嘗試去窺探位於南亞的各種事件,
也因此對於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的狀態無甚危機感。以清廷中央集權與官僚、財政、軍事體
制之成熟,本應能與馬拉塔同時推動有效之改革並取得優越的成效,可惜此一趨勢從未發
生。
倘若清軍能於1790年代開始推動西化軍事,或許日後可以更有力的保衛自身的權益,或者
能夠在軍事的革新方面更加順利與成功也說不定。
附註:
有點草草把後面寫完,也懶得下註腳了,別太在意。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5-12-04 20:03:00
當時中印間的交通方便且頻繁嗎?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5-12-04 20:31:00
清軍的財政其實挺落後,已經漸漸跟不上時代了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5-12-04 21:20:00
當時仍然是清盛世,單靠自身演進軍制就足以稱霸新疆期望這樣日正當中的政權推行外夷制度,實在太過強求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5-12-04 21:46:00
:
作者: ja23072008   2015-12-05 00:51:00
乾隆末到嘉慶年間,清朝也陷入一系列的地方動亂。但處裡這些地方動亂,壓力還不足以推動西化改革。其實清朝有改革阿,就是地方團練武裝化,給地方自行擺平喬事情XDDDD
作者: wuchianlin (chianlin)   2015-12-05 09:28:00
中國一向如此。中央不改放給地方自己想辦法用私兵解決的結果就是容易軍閥化。
作者: zplusc1 (德軍造型人型立牌Ver.2)   2015-12-05 11:28:00
中間是不是少一段啊,事實上以英國人後面就不見了
作者: su281   2015-12-10 17:19:00
清軍打緬時緬甸就有燧發槍,不過沒有練成歐式步兵也缺火炮~~
作者: ilha   2015-12-12 01:12:00
可以修一修出本書留個紀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