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ltlake (SaltLake)》之銘言:
: 隋唐的府兵制要點大概有兩個
: 兵農合一和將兵分離
: 兵農合一的好處是讓士兵自己種田養自己 國家省錢
: 將兵分離則降低統兵將領造反的機率
: 但是
: 兵農合一表示士兵在種田之餘有空才操練 這所謂有空
: 還得是服完國家其他繇役的要求之外的空閒 這樣操練
: 的時間怎能和職業軍隊相比?
: 將兵分離的缺點則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除非國家有本事
: 把兵士訓練到像零件一樣品質均勻而可讓將領像零件一樣
: 任意指使組合 但是這種難度可高了
: 可是為啥隋唐時期這樣做 也沒有顯示出國力衰弱 外族入侵?
講到府兵,
一定要先推薦一下台大方震華教授的開放式課程「戰爭之外的軍事史」,
裡面有一講是「府兵實際與神話」,大家可以先參考看看。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0S215/7 )
另外方老師還有一篇〈理想兵制的形塑:唐宋時期的兵農合一論〉,
也有談到府兵評價變遷的問題,也很值得參考,而且可以直接線上看。
(http://140.112.142.79/teacher/upload/chfang_2008%207.pdf )
這邊就方老師的觀點簡單回答一下saltlake版友的問題:
首先,府兵主要的功能是提供防禦關中的軍事服務,
而不是在對外擴張中提供軍事力量。
唐代對外擴張的軍事行動,通常是在府兵之外另外募兵或徵兵。
只是這些另外徵募的軍隊,資料比府兵更為零散,不容易研究。
現在比較能確定的至遲在武后朝(690-705)開始,
唐朝的軍事主力已經轉移到所謂的「團結兵」或「土鎮兵」上面。
而日本學者日野開三郎更進一步從「團練使」一職的設置推測,
「團結兵」制度可能從高宗上元年間(674-675)─即唐朝開國才五十多年左右就展開了。
"參見日野開三郎,〈唐府兵制時代の團結兵について〉,
收入日野開三郎(著),《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学論集‧第一卷‧唐代藩鎮の支配体制》
(東京都:三一書房,1980.09),頁244-245。"
其次,
雖然現代學者對府兵的研究疊起來大概快半個人高。
但學界對「隋唐」府兵制真正運作的細節,
仍然是不太清楚或者頗有爭議。
這原因來自於現今所收集到「隋唐」府兵制的史料,
主要是來自於中唐以後─即府兵制消失之後文人們的追述與想像,
缺乏具體完整的一手史料或者根據一手史料所編纂的史著。
像一般對府兵較集中的敘述是《新唐書‧兵志》,
可是其論述依據其實是來自中唐以後〈鄴侯家傳〉跟杜牧的〈原十六衛〉。
而這兩篇文章在方老師看來都是很有問題的論述,
原因就在於這兩篇文獻所提及的細節不但在實際上很難執行,
同時也不足以完整重建府兵軍事動員的整體流程。
例如就S兄提到將兵分離的問題而言,
現階段真的無法知道府兵番上或遂行任務的時候,
平時對府兵進行訓練跟管理的折衝都尉、果毅都尉會不會跟著隨行帶隊,
故很難對這個問題進行論述或評價,
斷定府兵制度會有兵將分離的缺點。
最後,在大部分唐宋文人的眼中,
府兵制最大的好處其實是在於相對於職業兵而言,
他們既省錢又好操控,戰力如何到最後反而不是重點。
但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唐宋兩朝的軍事危機產生時,
這套要馬肥又不准吃草的制度真正能提供的幫助其實不多。
故到了危機發生的當下,真正主張恢復府兵制的文人反而又變成少數了。
(EX:小范老子跟王安石)
總之,現階段對於隋唐府兵制的認識還有許多不足跟值得懷疑的地方,
除非有新的資料出土,不然真的很難對這個制度進行準確的評價,
就先抱著存疑的態度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