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no4022 (鋼手指分身)》之銘言:
: 之前看電影,看到以前打仗都是步兵排兵佈陣
: 然後就雙方對射,射輸了就開始潰逃,然後勝方就追殺這樣
: 然後好像有一定的規矩在
: 到後來好像戰爭就不搞這一套了,挖戰壕推沙包的什麼的樣樣來
: 總之就是盡量不要露出來給對方打
: 可以問一下這種轉變的轉捩點是大概什麼時候嗎?
: 是什麼促成這種戰爭型態的轉變?
: 是否有最有交接的象徵性的一場戰爭存在?
: (舊時代戰爭型態被新型態戰爭方式屌打而慘敗)
我回答仔細一點好了。
其實所謂戰爭型態的演變是個很多層次的發展,原po提及的密集橫隊列射屬於
舊制度時期(註)前半段的步兵戰術核心,當時輕步兵仍未成熟,火炮和其他的
重武裝也還有待加強,因此密集集團式的戰法還是主流。
註:舊制度原指法國的15~18世紀,後來有時候泛指15~18世紀的西歐。
然而,早在舊制度時期以前,野戰工事就已在文藝復興乃至於中世紀開始發展
,雖然較早的時候工事主要還是修築於包圍城鎮、要塞的時候,野戰中也很常
看到木樁、馬拉戰車和壕溝所構成的簡單防線,這是近現代壕溝戰的濫觴。
到了十七世紀初,隨著軍事技術的發揚,據傳瑞典的古斯塔夫大帝發明了天鵝
絨這種裝備,這是一種拼組式的輕拒馬,有些學者稱之為鐵絲網的雛形,同時
期的東方也有類似的發明;瑞典也在當時發展出所謂的瑞典式野戰工事,那是
結構與稜堡相近的簡易防線,足以有效抵禦敵軍的砲火和衝擊。
但,這些被譽為濫觴的東西都仍遠未達近現代的標準,輕步兵在西歐開始受到
矚目得等到十八世紀中葉,約略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與七年戰爭的時候,當
時輕步兵從許多軍事家眼中的雜牌單位、砲灰逐步躍升為值得信賴且運用靈活
的優秀部隊,也因為十八世紀中葉那幾場戰爭的影響,線列步兵開始轉變。
線列步兵戰術的轉變可於十八世紀的七零、八零年代看到,當時各國開始重新
訂製戰術規範,讓線列步兵在戰鬥時派遣部分單位到前方構成散兵線,至此先
前一度式微的散兵戰術被重新發揚光大,特別是當時又有美國獨立戰爭等衝突
,讓軍事家驗證了散兵的重要性。散兵最後終於在大革命戰爭與拿破崙戰爭時
完全顯示出威力。
榴彈砲的發展也是一個同時期的重點,在七年戰爭時,榴彈砲在各國火炮之中
的比例仍不高(俄國砲兵是例外),如法軍裝備的榴彈砲就少得可憐;到了十八
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拿破崙時期,榴彈砲已是各國重要的火力,如英軍的野
戰炮旅(名為旅,實為連級單位)十二門野戰砲就包含四門榴彈砲。
接著開始走向工業革命之後的工業時代戰爭,十九世紀中葉線膛槍、後膛槍與
後膛火炮等裝備的發展使得戰場火力加強,並改變了士兵的戰鬥能力,比如說
裝備後膛槍的士兵可以匍匐戰鬥,不需要用跪姿或站姿裝填彈藥。
這個時期比較重要的衝擊有克里米亞戰爭、南北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
但其實一些細節頗有爭議,有些學者認為當時無煙火藥的技術還不成熟,而從
數據和實驗來分析,槍枝的戰鬥效果和拿破崙時期差異有限,也就是說,雖然
我們經常拿普奧戰爭和南北戰爭當作戰爭型態的轉折點,但這值得商榷。
事實上,有些研究和論點指出南北戰爭時發展出的壕溝戰等戰略戰術與同時期
先進兵器技術的發展並無必然性,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迴避火力是自經驗得來的
教訓,而火力與相應的策略自更早期就已出現。或許,十九世紀上半葉的一段
激烈戰爭的空窗期導致了這些演變沒有更早出現。
無論如何,普奧戰爭是這四次重要衝突中象徵性最強的一次衝突,裝備後膛槍
的普魯士軍隊最後打垮了主要使用前膛槍的奧軍,其關鍵就在於更有效的散兵
戰術以及密集的近距火力─槍枝射程並非普軍獲勝的原因,當時後膛槍的射程
因為技術問題並無優勢。
到了日俄戰爭時,俄軍裝備了相當數量的機槍與火炮,導致日軍進攻旅順等據
點的時候蒙受沉重的傷亡,一般認為是對一戰有重要的啟示;土耳其和俄羅斯
的衝突也同樣出現了攻堅困難的狀況。
一戰時,據稱有七成的傷亡來自於榴彈砲,而大量的士兵進攻時又遭機槍火力
封鎖去路,最後催生出的就是以小隊進行滲透、突破的現代化步兵戰術,以及
善用砲兵和新出現的裝甲單位來掩護步兵推進,至此戰爭的形態已經改變。
總結來說,單就「象徵性」而言,普奧戰爭只打了七周,奧軍戰敗的速度令人
吃驚,可謂最符合你提的新式打敗舊式的象徵案例;而整體戰爭的蛻變則要到
一戰才算是告一段落。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fantry_in_the_American_Civil_War
http://www.dtic.mil/dtic/tr/fulltext/u2/a22746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