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奇納爵爺需要你!
1914年八月五日,赫伯特˙基奇納元帥(Herbert Kitchener)接掌英國戰爭大臣一職,他
將帶領英軍走入血腥的歲月。
1910年的基奇納元帥:https://goo.gl/le2s1V
基奇納是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在開戰之前就預見了兩個事實:一,法軍在戰爭初期會慘
敗;二,這場戰爭會拖很久,兵力消耗會非常慘烈。很少人同意他,但身為戰爭大臣,他
堅持推行自己的計劃,事後證明他是正確的一方。
此外,基奇納還認為地方部隊(TF)根本不管用,他在1908年就和霍爾丹唱反調,如今繼承
了這個位子,就更不打算信任TF的戰力了。由於輕視TF,基奇納決心要擴充正規軍的規模
。
八月六日,基奇納上任後第二天,英國國會就通過了他提出的案子,同意招募更多兵力進
入陸軍,這些志願者會服役至少三年或直到戰爭結束為止。
八月十一日,英國政府公布了新的募兵條件,同時英軍也貼出了大量的募兵海報,海報上
面畫有基奇納的頭像,這成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募兵海報構想,後來很多國家都用這種構
圖。
「基奇納爵爺需要你!」募兵海報:https://goo.gl/t6vb1l
由於基奇納的名氣甚響亮,並且被用於招募新兵,他推動的這一批擴編的部隊就被稱為「
新陸軍」、「基奇納陸軍」或「基奇納暴民」。基奇納陸軍並沒有組成新的團級番號,而
是以正規軍各團名義上擴編出一營以上的方式來命名新的營級單位。
基奇納陸軍可以按照招募時間分成好幾波,每一波都是十萬人、六個師,K1才兩周就達標
了,K2從八月二十八日開始算,K3則是九月十一日開始。K1組成了第九到第14師,K2組成
了第15到第20師,K3組成了第21到第26師。從K3開始,新的師除了數字番號之外,後面不
再加上地區或類別的名稱。
第四批原本是超過K3的多餘人數,一開始要編成師,但是幾經琢磨之後被拆解去當後備訓
練旅,直到1914年十二月十日,由於招募人數過多,又編成了第五批新陸軍,第六批新陸
軍則建立於1915年三月。他們組成第30~41師。
可以發現新陸軍的師番號有間隔,這是因為常備軍也從全球各地集結回本土整編出好幾個
師;K1原本是要從第八師開始算的,是因為剛好常備軍整編出第八師,所以K1才從第九師
開始。
K1、K2在1915年五月被運到法國,K3在1915年八月抵達法國。因為英國在開戰之初武裝短
缺(包含軍服)、軍官有限,最早的這三批新陸軍的訓練都相對不足,特別是炮兵常常只能
拿假的火炮、老舊的火炮或瑕疵品來練習;後面的兩批新陸軍比較晚編成,當時英軍的武
裝產能已經提升,就比較沒有訓練用武器的問題。
除了正規軍和新陸軍之外,英國還開始調集自治領的部隊(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和英印
軍前來歐陸。
宛如機槍的步槍火力
「朕以王家與皇室之名下令,爾等當掃除奸詐的英國人、踏過弗倫奇將軍那可鄙的小陸軍
。」 ~據稱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所說,1914年
~實際上是英國政府的抹黑造謠
BEF在隆隆的八月砲火中踏上歐陸前,德軍就已經有所戒備。在德軍眼中,BEF或許不是什
麼勁旅,但是BEF登陸的地點未明,倘若英軍自安特衛普一帶上岸,那德軍計畫的迂迴就
會受到威脅,德軍還因此調整了作戰計畫。
1914/8/21,西線:http://i.imgur.com/r1p6ymU.png
BEF實際上是從法國上岸,第一波登陸的四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在八月二十二日抵達比
利時的蒙斯,在那裏英軍頭一次面對工業時代的歐陸列強。雖然英軍頑強抵抗,但是由於
寡不敵眾,BEF仍於隔日撤離蒙斯。
從八月二十四日開始,英軍和位於英軍右方的法軍第五集團軍在德軍的猛烈進攻下持續後
退,人稱「大撤退」,德軍前鋒甚至一度靠近巴黎,直到九月初,英法聯軍發起了第一次
馬恩河戰役,迫使德軍後撤,巴黎才轉危為安。
在八、九月的血戰中,英軍震驚的發現自己在火炮和機槍方面居於劣勢,特別是因為師屬
重炮只有四門稍顯落伍的六十磅炮(沒有軍級炮兵),往往在炮戰中被德軍的重榴彈炮壓著
打;機槍的密度也稍遜於德軍,更別提英軍在開戰之初幾乎沒有迫擊炮、槍榴彈和輕機槍
等武器。
在指揮方面,由於英國在1914年之前根本沒有什麼集團軍級的作戰經驗,最初在作戰層級
的表現非常低劣,調度相當欠缺協調性。
然而,英軍也從過去的經驗和檢討中找到一些讓人欣喜之處,其中最顯著的包含波耳戰爭
後苦練的新式戰術和教範,以及在殖民戰爭中磨出的主動性,這使得英軍在總指揮部
(GHQ)調度失當時各單位仍能各自為戰,因地適宜。
在邊戰邊撤的過程中,英軍經常從隱蔽處突然向靠近的德軍猛烈射擊,造成德軍損失慘重
。德軍前線曾回報說英軍的步兵營似乎都裝備有二十餘挺機槍,以致攻擊困難,但是英軍
每營其實只有二至四挺機槍,是他們綿密的步槍火力宛如機槍一般,致使德軍恐慌與誤判
。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德軍對英軍的情報蒐集發生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因為
英軍的編制與歐陸迥異,同樣名稱的單位往往規模較小,德軍查出英軍的戰鬥序列後經常
高估了英軍的兵力。
九月上旬,由於德軍將部分兵力東調,法軍趁機發動第一次馬恩河戰役,向北側的德軍反
擊,英軍也自側翼進犯;九月下旬,英軍在第一次埃納戰役中試圖挺進未果,雙方隨即展
開所謂的「奔向大海」,也就是企圖自濱海地帶突破和迂迴,BEF主要參加了第一次伊普
爾戰役,雖然英軍的攻擊成效不大,但是德軍也沒能突破英法比聯軍的防禦。
可鄙老兵的墳場
「我已沒有預備隊,只剩門口的哨兵,我會帶領他們前往防線被突破的地點,英軍必將戰
至最後一人。」
~ BEF總司令約翰˙弗倫奇,1914年十月,第一次伊普爾戰役
謠傳德皇威廉二世在開戰之初曾形容英國遠征軍為「可鄙的小陸軍」,雖然這句話的來源
其實是英軍高層的抹黑宣傳,但是BEF的正規軍成員卻因而自嘲為「可鄙的老兵」,變成
一種自豪的代稱。
BEF在八月下旬和德軍展開交戰時,位於歐陸的英軍兵力不過八萬四千人,但是到了九月
底、BEF登陸的六周後,BEF的傷亡已經高達三萬六千人,其中半數是在九月的反攻作戰中
產生;在十月和十一月間,BEF又復出慘不忍睹的五萬八千人傷亡。
到了十一月底第一次伊普爾戰役結束時,BEF在八月份登陸的每個營平均只有三十人是八
月就到達的第一批士兵(營編制約一千人),其他都是後續的補充兵;八月底趕到的第七步
兵師編制一萬兩千人,在第一次伊普爾戰役中傷亡高達整整一萬人,八月中旬就抵達法國
的第一軍也有五成的傷亡率。
英軍的傷亡是如此慘烈,以至於據說BEF的總司令約翰˙弗倫奇(John French)甚至曾打算
親上前線駁火;第一次伊普爾戰役因此被稱為「可鄙老兵的墳場」,基本上葬送了英國常
備部隊的骨幹。
不過儘管如此,BEF的素質此時仍未顯著下降,兵力更沒有降低的趨勢。事實上,BEF從八
月底的八萬餘人開始,到九月中旬第一次馬恩河結束時,就已經成長到十六萬人;十一月
,第一次伊普爾戰役進入後期時,BEF更已經超過二十萬人。
英國一開始仍是用後備軍人來填補空缺,事實上英國遠征軍一開始就有超過半數是動員的
後備役,因此部隊素質尚能勉強維持。除了本土的後備兵力,英軍還開始從海外各地和本
土的駐軍抽調單位,整編出新的師投入前線;自治領的部隊和英印軍也陸續抵達參戰,這
些單位是新陸軍裝備完畢之前,BEF能夠維持和擴充戰力的主要來源。
埋藏的危機
「他們(政客)到底是否記得,當他們一頭熱的闖入這場戰爭之中,他們根本就沒有一支陸
軍,也沒有任何裝備一支陸軍的準備?」 ~基奇納元帥
隨著英軍動員和集結所有現役兵力,並且開始組織全新的陸軍單位,英國很快就發現自己
並沒有做好準備。基奇納和他的僚屬艱難的與其他部門合作,他們必須完成複雜的編制和
調度,向行政部門施壓以求取充足的裝備,還得和法國人合作。
法軍一直不太信任BEF,他們懷疑英國並沒有打算全力作戰,搞不好哪一天戰況不利就會
夾著尾巴逃回本土,他們更和BEF的總指揮官約翰˙弗倫奇有很多意見上的不合。不知是
否可以說是幸運的是,法軍高層和英國的聯絡可以直達天聽,繞過弗倫奇直接說服英國的
內閣,讓英國政府向BEF傳達法軍的請求。
在正規軍持續動員和集結、新兵正在訓練的同時,不論基奇納本人是否喜歡,英軍仍已動
員了地方部隊(TF),並且準備讓TF中的志願者前往歐陸參加戰鬥。這些訓練稍差的半正規
軍將在BEF中佔有一席之地,不過此時還沒準備好,1914年並未跨海參戰。
我自己整理的一些BEF兵力數據做成的圖,數據不是很詳盡,僅供參考:
http://i.imgur.com/qaGSqv9.png
這張是1919年美軍出版資料的折線圖,虛線BEF是西線英軍兵力,粗線AEF則是西線美軍兵
力,可以看到美軍好可怕:
http://i.imgur.com/MeySmRf.png
(第二章圖的來源: https://archive.org/details/warwithgermanyst00ayreuoft )
英軍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沒有指揮大兵團的經驗,以及老兵損耗速度太快,新兵的訓練和
裝備卻太慢,組織新的單位不是募到人就好,還要有充足的軍士官,有足量的武器、制服
和配備,否則真的只是「基奇納的暴民」而已。
這些問題此時尚未完全顯現,但是英軍很快就會理解到自己的不足。
(待續)
作者:
nugundam (對小白講理沒用的)
2016-09-09 18:19:00美國是在玩複製人大軍嗎?漲的好快
作者:
slcgboy (艾羅米)
2016-09-09 18:45:00美軍足足多了兩年可以準備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16-09-09 19:30:00英軍在戰爭最高峰的時候也沒有超過二萬太多?另外英軍真的是在堆屍耶,一開打前線就幾乎死過一輪了,英軍跟德軍的交戰傷亡比如何,有點好奇?
作者:
ilwe106 (苦盡肝來)
2016-09-09 22:18:00記得版上好像有人貼過一部電影片段 敘述一戰英軍從壕溝中出發衝擊敵軍的 看起來真的很像列隊衝鋒
該不會是丹尼爾克雷格(007)演過的一戰片吧.....
根本是把聖堂武士當成異形小狗使用,這控兵有問題哇借問H大提及的一戰片名?
照理說英軍應該是所有列強中最有作戰經驗的可以在殖民地練等
基層練得的戰術能力無助於大兵團國家戰略級作戰規劃能力,很多東西要另外學
作者:
fetoyeh (小葉)
2016-09-10 01:29:00再說殖民地練等能練到什麼 都打些武裝比你弱的...
英軍在殖民地殺小怪,德國在普丹.普奧.普法戰爭打王得到的經驗值哪能比啊這三次戰爭就是給高層練了很多經驗值啊軍級規模的作戰和指揮,動員.部屬士兵的速度等等這不是殖民地戰爭能學到的而且一戰的經驗表明比起士兵素質,上面的腦袋更加重要德軍士兵素質不如英國,但略優於法,遠優於,俄.奧.義我自己認為德軍就是因其均衡的特性才會如此強大中國這種算是特例,因為根本就不是現代化國家俄.奧.義只是工業化程度不夠,經不起總體戰的消耗而已中國是從頭到腳處處都是問題
作者:
GTHO (多龍少將)
2016-09-10 07:49:00好棒的文這個死傷比例也太高了,就像越戰的一個少尉活兩個禮拜
作者:
sdiaa (桂綸鎂)
2016-09-10 09:29:00每次看到一戰的傷亡都會想起 "你們不吃 幹麼殺這麼多"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6-09-10 09:59:00樓上 造肥料
作者:
peterlee97 (瑋美絕倫迷)
2016-09-10 10:32:00話說 英軍後期怎麼忽然兵力噴那麼多@@?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16-09-10 11:18:00德軍:裁判!!!
作者: birdycat 2016-09-10 12:18:00
推好文
1917那一次的下滑看起來像是兵力補充變慢,跟不上消耗但美軍已經進場幫坦了,所以沒關係
作者:
slcgboy (艾羅米)
2016-09-11 02:56:001917那個巨大下滑是打了什麼戰爭?即便絞肉的索姆河 英軍的量依舊成長中 1917可以拉下來耶
作者: ImprovingMe (改善自己) 2016-10-02 12:10:00
德軍怎麼撐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