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和美國雖然分別坐擁全球第一和第三龐大的海軍艦隊,地
面兵力卻不怎麼出色,落居列強的尾段。
那麼,英國和美國是如何應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挑戰,而他們經過這場慘烈的血戰之後,
又有什麼改變呢?
或許我們也可以順便反觀一下日本,並且思索日本沒有參加歐陸的絞肉機,和其陸軍思維
的保守是否有關連性。
我們先來看看比較早參戰的大英帝國。
日不落帝國的防衛危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英國並沒有徵兵制,正規軍都是招募來的職業軍人,陸軍除
了防衛英倫三島,還要部署於海外的領地和勢力範圍。
英軍在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每年都有戰事,其中只有克里米亞戰爭(1854-56)是在歐
陸和其他列強交戰,其他都是殖民戰爭,但這並不代表英軍可以憑藉技術上的優勢來輕易
壓倒大多數的對手,相反的,英軍在這些「小戰爭」、「野蠻戰爭」中也理解到指揮藝術
的重要性。
英軍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改革多半與他們遭遇的苦戰有關,克里米亞戰爭和印度大起義
(1857-58)造成了自拿破崙時期以後的第一波大改革,普魯士陸軍在德國統一戰爭中的優
異表現也對英軍造成了影響;在1880年前後,英軍在祖魯戰爭和第一次波爾戰爭中數遭敗
績,改革聲浪因此並未停歇。
這幾次改革中最著名的包含卡德威爾改革(1868-74)和奇德斯改革(1881),值得注意的是
卡德威爾和奇德斯兩名戰爭大臣都是文人官僚出身,但是皆能有效領導英國陸軍的變革。
英國戰爭大臣愛德華˙卡德威爾(Edward Cardwell)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8/1stViscountCardwell.jpg
英國戰爭大臣休˙奇德斯(Hugh Childers)
https://goo.gl/qe80of
卡德威爾和奇德斯的改革讓英軍逐漸汰換掉拿破崙時期的陋習,提升了陸軍部的行政效率
,建立起現代化的兵役制度和組織架構,使英軍能夠比較有效的應對往後的挑戰。
儘管如此,英軍在維多利亞末年仍在南非陷入苦戰,波耳人精湛的槍法、靈活的戰術和先
進的武器,使得英軍於第二次波耳戰爭吃盡了苦頭,英軍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是否有能力
保衛帝國廣闊的疆域與全球的利益。
英國陸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英軍在波耳戰爭中理解到自己的部分弱點,其中最明顯的在於步兵戰術過於陳腐,難以適
應工業化時代的戰爭,部隊的指揮鏈也太過集中,種種原因都造成火力發揚的嚴重不足。
英軍的問題不只在戰術,更與裝備有關,戰爭期間波耳人以大口徑的德國火炮給予英軍重
大殺傷,缺乏遠程炮戰能力的英國炮兵在灰頭土臉之下甚至被迫向海軍借調艦炮。
在戰略層面上,由於英國缺乏充分的戰略計畫,兵力調度出現困難,這主要是因為英國此
時仍沒參謀總部可言,因而很難協調自全球各地調來的部隊。
由於體認到自己不論是戰術、裝備,乃至於戰略上的全面性不足,英軍在戰爭期間就開始
改革,特別是在步兵的戰術層面高度仿效波耳人的技術,透過模仿曾經痛擊自己的波耳人
,英軍步兵很早就出現了現代化的步兵戰術。
英軍的騎兵和炮兵也分別有著深刻的檢討,英軍騎兵開始加強訓練下馬防禦的戰術,但也
沒有忘記騎馬衝擊的技術;英軍炮兵則急忙更新了火炮款式,並且開始研究遠程炮擊和反
向坡部署的技巧。
第二次波耳戰爭對英軍有著這樣重大的影響,使英軍打下之後突飛猛進的基礎,對比於大
約同一時期在日俄戰爭之後的日軍,竟然有著不進反退的戰術觀念,實在讓人感到不可思
議。
霍爾丹的整編計畫
第二次波耳戰爭在1902年結束,英軍很快就開始檢討過去的弊病,把戰爭中的許多心得彙
整起來,這樣的歷程到了1906就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果,比如說1904年建立的帝國參謀總部
,或者1902年確立的新的步兵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英軍在1902年波耳戰爭結束後,旋即訂定了步槍兵每年打靶三百發彈藥的
規章,直到1906年才因為軍費拮据而縮減為兩百五十發,但即使如此也已經是個奢侈的享
受─德軍步兵在入伍第一年會打靶六十到一百發,第二年開始就只能打靶四十二發了,和
英軍完全不是在同一個層級。當然,這也和英軍規模較小有關。
英軍還有著一個著名的終極打靶測驗,叫做「瘋狂一分鐘」,要求士兵在一分鐘之內命中
三百碼外的標靶十五次,並且限用五發裝的子彈組。這個測驗同時測驗了精準度、上膛速
度(手動槍機)和裝填速度(至少要裝兩次)。
英軍騎兵也要練習這個瘋狂一分鐘。任何完成瘋狂一分鐘的士兵都會得到獎勵,屬於英軍
各種打靶比賽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項目─英軍在波耳戰爭後就經常舉辦各種射擊比賽。
1906年,英國戰爭大臣霍爾丹(Richard Haldane)宣布推動陸軍的整編,他在這個職位上
待了六年半,有效的統整了英軍的改革進展,被譽為霍爾丹改革。值得注意的是,霍爾丹
和前面提到的卡德威爾、奇德斯兩人一樣,又是一名完全沒有軍旅經驗的文官,但他在任
上也同樣展現出過人的才幹。
英國戰爭大臣霍爾丹(Richard Haldane)
https://goo.gl/jDsoAB
霍爾丹面對的最主要的任務,在於英國於1904年剛簽署了和法國的協約,內容非常接近軍
事防禦條款,這讓英軍隨時都要準備踏足歐陸,和法軍並肩作戰,展示英國的參戰意志。
霍爾丹認為英軍必須要做好出征的準備,因此在1907年一月組建了英國遠征軍(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BEF),這支遠征軍包含六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和兩個騎乘旅,
基本上囊括了英倫三島可以立即動員的正規軍戰力。
為了確保在遠征軍之外還有足夠兵力防衛本土和維持治安,霍爾丹還將1881年成立的「志
願部隊」和當時已有百年歷史的「義勇騎兵」整編為「地方部隊(Territorial Force,
TF)」。
地方部隊和正規軍一樣是志願役,差別在於地方部隊的成員並非職業軍人也非後備役,他
們是定期接受訓練的兼職軍人,而且戰爭時期可以選擇留在國內進行本土防禦,不過他們
也可以志願去海外作戰。
霍爾丹還指示陸軍翻新他們的訓練和教範,研究前衛的航空技術,並在各地的公學成立了
軍官訓練軍,培育有志學生在戰時擔任軍官。帝國參謀總部也在這個時期逐漸發展為更完
善的組織,協調聯合王國本土和海外各自治領的合作。
當霍爾丹在1912年轉任大法官(雖然他仍在內閣中),英國陸軍已經有了更充足的準備,遠
征軍在1910年得到微幅擴編,但英軍還有一個最嚴重的弱點,那就是英軍並沒有從日俄戰
爭中清楚看出重榴彈炮和機槍的重要性,少數軍官的呼籲並未得到有效的重視。
時間走到1914年的八月炮火,此時英國政府因為在愛爾蘭發生敏感的政治事件而使陸軍的
高層辭職,霍爾丹身為前任戰爭大臣,急忙推薦了一名德高望重的陸軍元帥來領導帝國的
戰爭機器。
於是,赫伯特˙基奇納隆重登場,他會讓英國的男丁流盡最後一滴血,不使帝國的榮譽在
法國佬的質疑下蒙羞。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