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一戰法軍早期塹壕戰術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6-09-03 23:44:04
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5年,你會想到什麼呢?是協約國在加里波利半島的登陸戰?還
是德軍在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中的精采表現?
英國學者Jonathan Krause研究的不是上面這些比較有名的事件,而是法國在奔向大海結
束之後發起的數次攻勢,他認為其中又以第二次阿圖瓦戰役最具意義,因此寫了Early
Trench Tactics in the French Army: The Second Battle of Artois, May-June 1915
這本書。
作者在Academia上面有公開這本書的電子檔:https://goo.gl/pObAoT
如果點進他的個人頁面,還可以找到他寫的另外幾篇文章。
Krause還有主編The Greater War: Other Combatants and Other Fronts, 1914-1918這
本書,裡面有收錄他自己寫的‘Only Inaction Is Disgraceful’: French Operations
Under Joffre, 1914–1916,也是在談這個主題。
大家知道在1914-18年間,西線法軍傷亡最高的是哪一年嗎?下面簡單整理一下法軍在西
線每一年的重點(只列出部分)。
1914:只打了半年,邊境戰役和奔向大海,再加上第一次阿圖瓦
1915:第一次香檳、第二次阿圖瓦、第二次香檳、第三次阿圖瓦
1916:凡爾登、索姆河
1917:尼維爾攻勢、馬爾梅松
1918:皇帝會戰、百日攻勢
相信很多人看完上面的整理之後都會認為是1916年,也有人可能會說是1917或1918年,這
很正常,因為這最後的三年間出現了好幾場著名的大規模戰役,其中凡爾登和索姆河更被
稱為絞肉機,尼維爾攻勢和皇帝會戰也是非常著名的慘烈大戰。
然而,其實法軍在1915年付出的傷亡才是最多的。
由於法軍在1915年的戰略進展甚微,很多學者都傾向於忽略1915年法軍的表現,或者給予
較低的評價和比較負面的論述,不過近年來有一些學者指出這樣的觀點不夠客觀。
Krause在書中就強調說1915年的法軍並不無能,反而有著持續的進步和檢討,他特別指出
過去有許多英語系國家的學者可能因為研究不夠深入而觀點偏頗,沒有給予1915年的西線
充分的觀察和客觀的評論,高估了英、德而低估了法軍的發展進程。
一戰西線在「奔向大海」結束後,開始進入塹壕戰的階段。由於受到戰略情勢的壓迫,法
軍陸續發動了幾次大小不等的攻勢,其中在1916年以前最主要的作戰包含第一次阿圖瓦、
第一次香檳、第二次阿圖瓦、第二次香檳這四大攻勢,另外還有更多中小型的攻擊行動。
這幾次大小不等的攻勢最後並沒有取得戰略上的突破,甚至也沒能有效迫使德軍從東線調
兵回西方防禦,分擔俄軍壓力的意圖沒能實現;德軍集結兵力於西線要等到1916年德軍主
帥法金漢誤以為法軍瀕臨極限,而貿然發動凡爾登戰役,這才稍稍緩解了俄軍的處境。
可是這並不表示法軍的攻擊是徒勞的。
Krause分析說法軍在1915年一月的5779號備忘錄就已經提出了很多未來被證實非常有用的
戰術,而發生於該年五月的第二次阿圖瓦戰役更展示出法軍已經開始改善自己的攻堅能力
,只是法軍還有很多中高階軍官如霞飛和卡斯特諾(Castelnau,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等人
還沒完全接受新思維,並且法軍的後勤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使法軍沒有取得更高的成就。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Krause分析說法軍在5779號備忘錄中就出現了徐進彈幕和滲透戰術的
概念,並被用於第二次阿圖瓦戰役,比起德軍一點也不晚。
因此,Krause在這本書裡面花了很多篇幅來分析第二次阿圖瓦戰役的過程,以證明法軍在
這場戰役中已經開始顯露出檢討的成果,是後來成功的基礎。
經過1915年付出了高昂的學費之後,法軍得以用較佳的姿態步入1916年;相較之下,倉促
擴編重組的英軍雖然已經有前兩年小規模作戰的經驗,卻還沒有和法軍一樣充分磨練和檢
討,使得部分高層如遠征軍主帥黑格(Douglas Haig)仍和前一年的霞飛一樣盲目,並未聽
從一些手下、特別是第四集團軍司令羅林森(Henry Rawlinson)的諫言。
在1916年七月一日,索姆河戰役的第一天,英軍傷亡高達56,886人,位於英軍南側的法軍
卻只損失1,560人。在福煦的指導下,法軍在中午就抵達了目標且尚未投入預備隊,這和
同時間正在苦戰的英軍形成了對比。
也就是說,確實,法軍在1914年十二月到1915年十一月的四大攻勢全部都以戰略失敗收場
,但是法軍在此期間一直有在改善,累積了很高的經驗值,不論是戰術、組織、後勤(這
和工業比較有關)都有卓越的提升。
附帶一提,我看了這本書和一些其他的文章之後,才知道斐迪南˙福煦在戰略上雖然持攻
勢主義,其實在戰術層面是科學化戰術的重要提倡者,算是近代「作戰層級」這個理念的
先驅,並且講究積小勝為大勝,反對魯莽的強襲,和霞飛並不相同。
第二次阿圖瓦戰役前夕,福煦就曾提出分成三階段攻克維米嶺(Vimy Ridge)的策略,可惜
沒有得到採納,因為他雖然貴為北方集團軍群司令,此時仍沒有真正的決策權,只是充當
北方各集團軍的一個協調者,霞飛和各集團軍司令才是真正決定計畫的人。
不過,到了索姆河戰役時,福煦的意見就已經是法軍的主流了。
相對的,雖然貝當後來被認為是謹慎到過分的將領,但是他在一戰初期的指揮相當大膽,
而且在攻擊方面也展現出過人的才華,這會反映在一戰後期他指揮的幾次有限攻勢上面;
他是後來看出攻擊的困難與法軍的狀況不佳,才逐漸變的越來越保守。
此外,法約爾(Marie Émile Fayolle,後來也是元帥)也是法軍戰術革新的一個重要人物
,他和福煦都是法軍比較早理解到戰術革新必要性的重要將領。
(法約爾的維基百科中文條目是翻譯自英文條目,但是有翻錯...)
總而言之,有興趣的人可以嘗試看看這本書,算是給一戰的法軍比較正面的觀點。
作者: Rucca (Herr Chaconne ?)   2016-09-04 00:55:00
推,這個學者有特別研究法國的文獻?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6-09-04 16:59:00
作者: Hartmann (銀之朔風)   2016-09-07 18:25:00
作者: slightwing (後欽春期的詩)   2016-09-07 22:56:00
推推,但是外語努力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