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中,國軍的各派系部隊,不管是國府軍蔣介石嫡系、桂系、川軍、粵系、東
北軍、晉系、西北軍、滇系、湘系、鄂系、西北三馬、黔系...等大大小小派系,應該
多少都有被日軍在戰役中殲滅建制或重創的紀錄。
那在戰役中與日軍交手後,國軍部隊退出戰場,重新整補或重建戰力時,哪一種重建
的方式,會是最有效最快速恢復部隊戰鬥力呢?
例如:
(1)淞滬會戰後,川軍楊森的第20軍損失過半,撤退到安慶整補時,楊森接收四
川兩個師管區撥來的6個新兵補充團,士兵補充到第20軍,原有兩個師(第133
師及第134師)的轄下建制部隊整訓。
(2)太原會戰後,晉系傅作義的第35軍(下轄211旅及218旅兩個旅,合計
6個團)損失過半,撤退到柳林整補時,軍委會將第73師、新編第1團及獨立第7
旅等現有部隊,撥併入傅作義的第35軍混編補充。整編後,第35軍編制擴充成為
2師4旅8團。
(3)徐州會戰後,西北軍龐炳勳的第40軍傷亡慘重,撤退到河南舞陽一帶整補時
,龐炳勳讓河南籍官兵放假回家招兵,招募到一班人的,回部隊時士兵就升到班長,
以此類推,招到的兵越多就升得越高。一個月後,第40軍兵員超額補齊。
(4)榮譽第一師,將戰鬥中受傷復元之官兵,合併撥入新的部隊,全師官兵均受過
戰爭經驗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