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rinceKanto (PrinceKanto)》之銘言:
: 八年抗戰中,國軍的各派系部隊,不管是國府軍蔣介石嫡系、桂系、川軍、粵系、東
: 北軍、晉系、西北軍、滇系、湘系、鄂系、西北三馬、黔系...等大大小小派系,應該
: 多少都有被日軍在戰役中殲滅建制或重創的紀錄。
: 那在戰役中與日軍交手後,國軍部隊退出戰場,重新整補或重建戰力時,哪一種重建
: 的方式,會是最有效最快速恢復部隊戰鬥力呢?
: 例如:
: (1)淞滬會戰後,川軍楊森的第20軍損失過半,撤退到安慶整補時,楊森接收四
: 川兩個師管區撥來的6個新兵補充團,士兵補充到第20軍,原有兩個師(第133
: 師及第134師)的轄下建制部隊整訓。
這就是老兵帶新兵啊,應該是傳統來講最推薦的方法了。
: (2)太原會戰後,晉系傅作義的第35軍(下轄211旅及218旅兩個旅,合計
: 6個團)損失過半,撤退到柳林整補時,軍委會將第73師、新編第1團及獨立第7
: 旅等現有部隊,撥併入傅作義的第35軍混編補充。整編後,第35軍編制擴充成為
: 2師4旅8團。
你補進來的這些單位還是獨立的,和原本的單位無涉。
如果要和第一種方法比較,那就先當作混編進來的都是沒經驗的新單位,
這種方法不是不行,甚至很多人用,但是和第一種相比不太妥當。
鄂圖曼在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廢除了後備師,就是因為如果把素質參差不齊的單位混編,
很容易造成特別弱的防線被針對突破,然後其他地段也不得不撤退,
像是二戰中國這種訓練和裝備貧弱的狀況,就和鄂圖曼一樣不太適合這樣做。
至於如果你補進來的是精銳部隊,那和第一種就不一樣了。
: (3)徐州會戰後,西北軍龐炳勳的第40軍傷亡慘重,撤退到河南舞陽一帶整補時
: ,龐炳勳讓河南籍官兵放假回家招兵,招募到一班人的,回部隊時士兵就升到班長,
: 以此類推,招到的兵越多就升得越高。一個月後,第40軍兵員超額補齊。
這種是根本沒有徵募體系可言的情況下,最不得已才會用的爛方法。
你讓手下自己去招募人,方法是什麼?不知道。募兵有沒有篩選?不知道。
招募來的人都適合戰鬥嗎?不知道。招募的時候有沒有答應不合理的條件?不知道。
能夠招到人的就是好軍官嗎?還是不知道!
你如果沒有提供詳細的規範,反而用軍階這麼高昂的獎賞來回饋給募兵的人,
那就肯定會造成很多執行上的瑕疵,所以只有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這樣做。
: (4)榮譽第一師,將戰鬥中受傷復元之官兵,合併撥入新的部隊,全師官兵均受過
: 戰爭經驗洗禮。
這種補充的根本不是新兵,就和上面的類別完全不同了,沒有討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