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六年七月一日(續)
奧維萊爾與拉布瓦塞勒:至死方休
「俘獲機槍的方式是勇氣和意志。」~ 道格拉斯˙黑格,1915年
繼續往南,這裡是BEF下轄的第三軍,他們眼前的德軍也有著上坡優勢,此地還有三條高
地指向英軍,最北側是奧維萊爾(Ovillers)所在之處,中間的是從艾伯特(Alberts)通往
巴波姆(Bapaume)的古羅馬大道,拉布瓦塞勒(La Boissele)就在路旁,最南側的則是弗里
庫爾(Fricourt)周邊升起的高地。
這三條高嶺夾著兩條低谷,和英軍前線所在的塔拉─烏斯納山丘(Tara-Usna Hills)相對
。奧維萊爾與拉布瓦塞勒都已要塞化,整條陣線上也蓋了一系列的堡壘,易守難攻;在陣
線後方,蒂耶普瓦勒高地向偏北的波濟耶爾爬升,提供德軍觀測和射擊的優勢。
英軍戰壕在拉布瓦塞勒附近最短只有50碼(46m),但是其他地方就比較遠,有些高達800碼
(731m)。由於第三軍很早就發現準備炮擊效果太差(因為啞彈很多和射太近),所以他們決
定在拉布瓦塞勒旁邊那條路的北側埋下一個代號「Y坑道」的地雷,另一個代號「洛赫納
加(Lochnagar)」的地雷被埋在拉布瓦塞勒的南側,攻擊開始前引爆以炸開防禦工事。
第三軍在北側投入了第八師(正規軍),該師把三個旅同時投入戰鬥(i.e.沒有預備旅),左
翼和中間的旅冒著猛烈的火力硬是攻進了第一道戰壕,但是未能進一步衝進第二道戰壕和
奧維萊爾鎮內;右翼則在戰壕前一百碼的地方就幾乎被擋下,少數衝入戰壕者也在一兩個
小時後被擊退。
第三軍在拉布瓦塞勒南側投入34師(新陸軍),一樣是三旅並進,由於在一片沒有掩蔽的草
地上且缺乏奇襲效果,英軍損失非常慘重,只有少數人成功在兩個地雷造成的缺口周邊佔
領了一點陣地,向谷地、拉布瓦塞勒和第二道戰壕的猛攻最後都被德軍在慘烈戰鬥後擊退
。
第八師傷亡5,121人;34師傷亡6,380人,是當天傷亡最高的師。整個第三軍當天傷亡超過
11,000人。
弗里庫爾和馬梅斯:前仆後繼
「世上最強大的武器是人們燃燒的靈魂。」~ 斐迪南˙福煦
第三軍的右側是第十五軍,此地的陣線整個彎向東,弗里庫爾(Fricourt)和馬梅斯
(Mametz)兩座城鎮就坐落在這個轉角處。此地的德軍防線也很堅固複雜,不過就像拉布瓦
塞勒南側那樣,這裡的準備炮擊已經壓制了德軍的炮兵,最大的問題仍是可以躲藏到掩體
內的機槍。
第十五軍決定同時使用毒氣、煙霧和地雷來掩護攻擊,在北側進攻的是21師,
南側的是第七師,都是新陸軍師。
21師的64旅提前派前鋒挺進到無人區待命,時間一到就向前衝,左翼很快就深深攻進了德
軍的陣地並達成目標,但是後續的增援在無人區遭到來自拉布瓦塞勒的攻擊而損失頗重;
右翼的戰況比較差,傷亡非常慘烈才勉強衝進第一道戰壕,並遭更前方的弗里庫爾森林內
的德軍阻攔,無法繼續推進。
64旅在下午逐漸停止攻擊,確保已攻占的陣地,此時他們推進了1,000碼之遠(941m);整
天下來21師傷亡4,256人,其中有一個營傷亡733人,是英軍當天傷亡最重的步兵營。
64旅右側的50旅其實是17(北方)師暫時調給21師指揮的單位,他們向弗里庫爾和其前方被
稱為「低音鼓(The Tambour)」的陣地進攻,嘗試從地雷炸開的缺口衝入,但是德軍防禦
頑強,只有少數人曾攻入,入夜前就被擊退。該旅當天傷亡1,155人。
更往南是第七師(正規軍),第七師投入了三個旅,被運用了淺地道(俗稱俄國地道,英軍
很多單位都有用),事先前進到無人區。左翼的進展不太好,蒙受慘烈傷亡才攻佔第一道
戰壕;中央同樣傷亡慘重,但戰果遠較豐碩,很快就攻進馬梅斯鎮內,到下午的時候完全
攻佔了這座城鎮。
第七師的右翼是三個旅之中進展最大的,衝過狹窄的無人區後他們一路往前猛攻,為了掩
護右手邊的18師還在下午發動了額外的攻擊,迫使德軍在後路被威脅的情況下直接退出馬
梅斯。
第七師在七月一日入夜時已經推進了2,500碼(2,285m),威脅了弗里庫爾的後方。整個第
十五軍在當天俘虜超過1,600名德軍,但付出8,000人的傷亡。
蒙托邦:為了帝國的榮耀
「今天早上的攻擊很成功…一切都如發條一般…對我們來說戰役的進展很好,德軍已經開
始迅速投降。敵軍是如此缺乏人手以至於他們已開始從整條陣線抽調兵力。我軍士氣高昂
且充滿自信。」 ~ 道格拉斯˙黑格,1916/7/1
英軍第四集團軍─或者說整個BEF─最南方的是第十三軍,他們面對著蒙托邦,有著比較
多進攻時的優勢。
首先,由於隔壁是火力密度遠高於英軍的法軍部隊,他們能夠得到法國炮兵最多的援助,
準備炮擊最為有效,六月底派出的襲擊已經證明了鐵絲網大多被摧毀,而德軍的炮兵也被
航空隊證實已遭嚴重削弱。
此外,德軍此地的防衛在六月29到30日才交接給剛抵達的巴伐利亞部隊,因此蒙托邦附近
的守軍還處於混亂之中;並且,這裡的地勢比較平坦,德軍沒有北方的高地優勢。
第十三軍在左翼投入18師,該師是新陸軍師,雖然比較沒有夥伴營,卻是一個訓練比較精
實的單位;該軍右翼的30師則是個有不少夥伴營的新舊混編師。
18師面對的德軍防禦還算頑強,他們通過六條「俄國坑道」直接搶進無人區,並且使用了
許多地雷、最大的一枚有五千磅重(2,273kg),再加上火焰噴射器,卻仍陷入苦戰,直到
傍晚才完全佔領目標。
憑藉著特別強力且精準的炮火掩護以及地雷的運用,30師很輕易的攻入了德軍的陣地,可
以跟著己方的徐進彈幕迅速推進,還沒到中午就在煙霧彈的掩護下攻占了守軍逃光的蒙托
邦;他們繼續往前衝擊,是英軍當天率先擄獲德軍野戰炮的單位,在寬正面上推進了超過
1,500碼(1,371m)之遙
雖然第十三軍獲得了相當的成功,當天的傷亡卻也不低,18師傷亡3,115人,30師3,011人
。
1916/7/1晚上的索姆河戰場:http://i.imgur.com/DeSW3Ol.jpg
(可以看到只有第十三軍在當天抵達目標)
災難的一天
索姆河戰役的第一天成為英軍史上最災難性的一日,BEF當天在這個戰場上陣亡、受傷、
失蹤和被俘的人數共計57,270人,其中19,240戰死,但是儘管後世視其為嚴重的挫敗或過
於高昂的代價,當時的英軍不但早有心理準備,也並不認為這是不必要的代價。
事實上,就在隔年(七月二日),BEF總司令黑格就在日記中寫下「至今總體傷亡被估計超
過四萬人。考慮到參加戰鬥的人數和攻擊正面的寬度,這並不能被稱為特別高昂。」
英軍絕對不是人們印象中的「自殺式攻擊」,從上我們可以看到炮擊、毒氣、煙霧彈、地
雷,挖地道到德軍面前,使用各種武器和裝備(英軍用了超級多手榴彈),攻擊時也常見分
散隊型或匍匐掩蔽。英軍步兵確實是帶上了很沉重的裝備,但他們仍能奔跑,且這些裝備
都是必要的。
然而,英軍也確實暴露大量的弱點,特別是在炮火和指揮這兩方面,因為人手不足和訓練
有限,很多單位已經工作很久沒有適當休息,許多指揮官也沒有向手下仔細說明作戰計畫
。
攻擊開始不到半天BEF的高層就失去了有效的調度能力,並且對前線的戰況也不是很清楚
。第四集團軍司令羅林森在當天下午還向總部回報說傷亡估計為16,000人,一個嚴重錯誤
的數字。
即使當天夜晚BEF高層已經理解到傷亡的慘況,隔天的攻擊仍沒有取消,因為慘烈的傷亡
本來就在預期之中,英軍「必須」持續在陣線上施加壓力以達成戰略上的目標;不過GHQ(
總部)也確實做出了一些調整,比如說加派兵力和調整指揮架構,第四集團軍的一些單位
被撥給預備集團軍。
總的來說,英軍高層確實展現出非常多的弱點,但是這本來就是一個超過BEF能力的計畫
,也不是BEF原本期望的作戰時間和地點,並不能全然歸咎於英軍的無能。
附帶一提,法軍在1916年七月一日索姆河戰場投入的五個師在中午以前就達到了所有目標
,並且當天傷亡總共只有1,560人,這是因為法軍的火力密度比英軍高,整體戰術素養也
比英軍更成熟。
稍微整理一下傷亡數據:
BEF(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
III
VII 46D 2,455
56D 4,314
VI
VIII 31D c.3,600
4D c.4,700
29D 5,240
X 36D 5,104
32D 3,949
49D 590 預備隊
III 8D 5,121
34D 6,380
XV 21D 4,256
17D 1,155 僅投入一個旅
7D 3,380
XIII 18D 3,115
30D 3,011
Total: 57,270
French GAN (Groupe d'armées du Nord)
VI
XX 39D
11D
IC 2CD
3CD
XXXV 61D
Total: 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