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裝甲戰力的起點
美國在1917年參戰後,很快就認知到了英國與法國剛開始發展的坦克的重要性,並且積極
籌組自己的裝甲部隊,然而考慮到美國後勤的困難,坦克的發展並不順遂。
美國內部提出的方案之中,首先當然是自己研發坦克,但是最後只造出了一些原型機,比
如說一款福特的三噸輕坦克,都沒有進行量產。
在美國參戰後,英國和法國都著眼於美國的工業潛力,因此達成了一個協議,要合力生產
一款最新的重坦克,由英國和美國分別製造一半的零件,最後在法國組裝,這款坦克被命
名為馬克八號,又稱為「國際式」,如果安裝了美國的自由引擎則叫做「自由式」。雖然
這個計畫充滿野心,但是因為美國的軍工業起步太慢,英國和法國也都出現困難,直到戰
爭結束前都沒有實戰過。
美國也有直接向法國購買雷諾輕坦克的生產授權和藍圖,但是因為生產速度嚴重落後於原
本的規劃,直到戰爭結束時都沒有進入實戰,只有極少數已經在運往法國前線的途中。
最後,美國對坦克的需求除了直接借調英法兩國的坦克單位之外,就只能向英法兩國直接
購買現貨然後訓練自己的人員了,AEF購買了英國的馬克四號、五號以及法國的雷諾,部
分AEF裝甲兵在戰爭晚期參與了戰鬥。
美國在1917年籌組裝甲部隊時牽涉到幾名日後威名響徹天下的名將:喬治˙巴頓是美國裝
甲兵的第一名軍官,也是AEF最重要的坦克指揮官;德懷特˙艾森豪則以優異的行政手腕
參與了美國本土的裝甲軍的建置。
AEF的裝甲部隊經過大半年的組織與訓練,終於在1918年八月準備投入最前線,此時巴頓
麾下的第304坦克旅(下轄344、345兩個坦克營)有著174輛坦克,除了有24輛是借調來的法
軍的施耐德坦克之外,其他都是向法國購買的雷諾輕坦克。
挺進洛林
聯軍總司令福煦在八月底開始期待AEF把主力調往戰線中央,和法軍一起向馬士河─阿爾
貢地區進攻,但是潘興堅持要發動洛林地區的作戰,雙方最後達成的共識是美軍會盡快完
成南方的戰鬥後派北上支援法軍,為此美軍在南方的作戰規模要下修。
AEF總部的參謀部的作戰處有一名日後名揚四海的軍官,他是1918年七月才剛調任的原第
一師參謀喬治˙馬歇爾,就是他組織了美軍第一師成功的康蒂尼行動,聖米耶作戰的細節
也是他修訂的。
經過六至八月的多次激戰,AEF的高層或許依舊頑固,但已經有一些比較清楚的認知,就
連倔強的潘興都承認美軍損失如此高昂,或許需要更善用火炮和坦克,但他認定這是特殊
狀況,並且咬定美軍的戰果是基於野戰思維,繼續推崇積極的攻勢主義。
AEF在1918年八月底到九月初進行了一些輪休和整備,傷亡慘重的單位補足了新兵並集訓
,準備面對下一輪血戰。美軍向法國運輸的速度在1918年夏季平均每個月二十萬人以上,
進入秋季後更高達每個月三十幾萬人,足夠補充傷亡,但是大量的補充兵也使得美軍素質
參差不齊,因此AEF才會進行了密集訓練,讓老兵充分向新兵傳授經驗與技巧。
除了步兵與坦克之外,AEF也在1918年一月開始組織航空隊,美軍的航空隊急遽增加,並
且在夏季參加了許多日間作戰,累積了一些基本的經驗。1918年九月就是AEF的坦克和飛
機證明自己價值的時刻。
AEF在聖米耶作戰前最老練的單位包含第一、二、三、四、26和42師,部分單位於第五和
89師也已經有了一些戰鬥經驗,但是也有一些單位如82、90和91師還沒真正體驗過激戰。
自治領神話
我們暫且回頭看看正在比較北側鏖戰的BEF。許多人認為加拿大和澳洲、紐西蘭等自治領
的部隊在一戰期間表現極其優越,甚至超過了英倫本土的部隊,這個觀念塑造了這些地區
的軍事文化。
事實上,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但也並不完全正確。
BEF的自治領部隊之所以表現良好,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他們都來自同一區域,向心
力強;第二,他們屬於半獨立的單位,不接受嫡系英軍的歷次整編或改組,一直維持著比
較大的師編制(有些幾乎等同於英國本土的軍),兵力補充和編制架構都自主處理,比較不
用面對很多適應問題。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所謂的自治領部隊也得和大量的獨立單位配合,並且也接受著高層參
謀作業的支持,而這些人員和單位主要都是來自英國本土,舉例來說,自治領並沒有自己
的重炮兵連,也沒有自己的後勤和參謀體系。
此外,英國本土部隊在BEF內比例較高,各單位表現參差不齊,百日攻勢時就有十個師表
現非常優異,至少與自治領部隊一樣好,不能因為部分單位因為特定原因表現不佳而以偏
概全,事實上英國本土部隊在整場戰爭期間都有不錯的學習能力,和自治領部隊沒有太大
差異。
最後,雖然自治領部隊的優越性是個迷思,但是這些新興的軍系有著不錯的表現卻是事實
,他們也的確有資格引以為傲。
德軍的備案
1918年九月六日,面對艱困的戰局,德軍高層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主題是戰略部署的重
新審視,他們已經在調查後發現興登堡防線的處境並不樂觀,德軍縮短防線後稍微改善了
人力不足的窘境,但是他們依然缺乏各種資源,鐵絲網很淺、陣地不夠牢固,而且馬匹數
量也不敷使用,同時德軍士氣衰竭,很多士兵隨時打算退入靠後的交通壕休息。
魯登道夫和他的參謀規劃了新的一條防線「赫爾曼防線」,從北海沿著埃斯科河(斯海爾
德河)、斯卡爾普河到圖爾奈,然後繼續往南蜿蜒至吉斯(Guise)的西側和埃納河,但是這
條防線只存在於紙面上,很多地段還沒有開始構築。在更南方,麥克爾防線已經蓋好,位
於凡爾登和梅斯之間,但成效有限。
儘管德軍的參謀人員認為興登堡防線遲早會遭到突破,並且建議立即開始把物資與裝備後
送、準備全線後撤,魯登道夫的思維卻和二十三年後的希特勒差不多,要求部隊死守到底
、不願下令後撤,這可能是因為他還對日後的反擊有所期待,或者擔心這位危及到德國的
士氣。他和手下的嚴重爭執進一步導致德軍高層的混亂與軍心渙散。
聖米耶的戰火
「美軍正以我們不曾幻想過的方法倍增。」
~ 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親王,德軍元帥
1918年九月十二日,AEF第一集團軍(美軍五十五萬人和法軍十一萬人)向洛林地區發動聖
米耶戰役。由於攻擊的準備太過明顯而被德軍預測,美軍八月底曾在亞爾薩斯地區進行佯
動,試圖迷惑德軍。
雙方都在戰役開始前做好了準備,美軍已經準備好面對艱困的戰鬥並預期會遭到反擊,不
過如果德軍的增援不如預期,那AEF就能更早開始準備調兵北上支援法軍。
相對的,德軍則計畫擊退小規模的攻擊,如果AEF的打擊力道太強,則實施焦土策略並退
守後方。德軍在聖米耶突出部的部署分成威廉防衛區(Wilhelm)、施羅特防禦區
(Schroeter)和麥克爾防禦區(Michel),麥克爾是撤出突出部後的新防線位置。
美軍內部曾為了準備炮擊的長度而有爭辯,一些軍官如馬歇爾認為需要用長達大半天的炮
擊來摧毀鐵絲網和其他障礙物,特別是在BEF於八月底反悔而未借調重坦克之後,但是巴
頓等人則希望不要有準備炮擊,以免破碎地形影響輕坦克的推進。
最後,美軍決定執行四個小時的準備炮擊作為折衷,雖然成果並不差,但是AEF的坦克仍
在進攻時發生不小的困難,有多輛坦克拋錨或卡在凹陷處──雷諾輕坦克是個美妙的兵器
,但還不完美,許多設計仍待改善。
美軍的步兵在攻擊的時候攜帶著220發步槍彈藥,並且也有一系列的其他武器如手榴彈和
槍榴彈,和BEF很類似,只是火力稍弱而更輕便一點。
美軍發動攻擊時德軍剛好開始進行後撤,只留下少數部隊進行殿後,掩護整個戰略後撤的
過程,並不打算進行堅決頑抗或反擊。正在後撤的狀態導致了德軍在部署和調度上的混亂
。儘管如此,德軍的殿後部隊仍在很多地方試圖阻擊,美軍必須清除各陣地的殘餘守軍才
能繼續前進,戰鬥並不輕鬆。
憑藉著坦克和炮兵的支援,美軍和法軍持續向德軍施壓,直到取得預計的目標才停止;德
軍並不確定美軍的計畫,雖然麥克爾防線比突出部的更前方堅固,卻也不是個非常好的防
衛陣地,並且此地的德軍兵力有限,只怕抵擋不住美軍長時間的攻擊,所以德軍非常緊張
的準備抵禦進一步的攻擊。事實證明德軍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
九月十四日,AEF第一集團軍停止了戰略進攻,此時美軍已經俘虜一萬六千人和450門火炮
,己方僅傷亡七千人。雖然這樣的戰果看起來很輝煌,但是實際上在作戰層面來看並不完
美,由於攻擊開始後的二十四小時內未能從兩翼攔腰切斷突出部,四萬名德軍成功自突出
部前方撤離。
德軍雖然自前方成功撤出相當兵力,但是因為是在撤退過程中被逮到,並沒有辦法妥善實
施防禦,損失相當慘重,德軍高層對此也感到震驚。
聖米耶戰役有效的提振了AEF的士氣,被認為是一場重要的勝利,但是美軍並沒有打算繼
續攻擊德軍意圖死守的麥克爾防線乃至於進一步向前推進,他們有更重要的任務:北上支
援法軍,向馬士河─阿爾貢森林一線發動攻勢。阿爾貢將成為AEF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
貝勒森林、聖米耶並稱的著名行動,象徵著美軍對於擊敗德國的重大貢獻。
美軍的北上並非獨立事件,如果我們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福煦和黑格正盤算著一個龐大
且充滿野心的計畫……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