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終結戰爭
1918年七月份聯軍剛要展開攻勢的時候,福煦、黑格和貝當都認為這會是一場艱困的消耗
戰,並預期戰爭可能會拖到1919年夏季才完全分出勝負,到那個時候協約國在西線可能會
比德軍多出四十萬人和數以千計的坦克與飛機。
然而,協約國在八月份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察覺到戰況的好轉,並且轉而支持更立即的大攻
勢,他們希望在年底之前就粉碎西線的德軍(以及少量的奧匈軍);此時其他戰場也已經陸
續傳回勝利在握的消息,英法兩國開始把部署在中東的單位抽調回西歐。
德軍正在積極部署防衛,整條西線上的不同地段有著不同名稱的防線,這些防線大多是前
兩年德軍就曾運用過的陣地,倚靠天然地利、再加上長久的經營,英法聯軍先前的猛攻都
難有大進展,不過此時德軍已遭嚴重削弱,而協約國卻仍在持續增強,不可同日而語。
在九月中旬的聖米耶戰役中,協約國投入了五十五萬美軍和十一萬法軍,3,010門火炮(其
中美軍操作1,681門),將近1,400架飛機(600架是法軍的),267輛雷諾輕坦克(美軍操作
154輛)和61輛重坦克(都是法軍),這樣的裝備規模卻仍比不上北方的英法主力。
在AEF攻佔聖米耶突出部(嚴格來說沒有全部攻佔)的同時,法軍收復了沃克賽永並在埃納
地區緩滿但穩定的推進,BEF則在猛攻之後奪下了阿夫蘭庫爾和埃佩伊,至此,協約國收
復了興登堡防線以西的所有地區,回復至皇帝會戰之前的狀態。
協約國在西線的下一步是什麼?福煦揭曉了答案:
九月二十六日,法軍和美軍在敘普河與馬士河之間進攻
九月二十七日,BEF第一、三集團軍向康布萊方向進攻
九月二十八日,法蘭德斯集團軍群在海岸與利斯河之間進攻
九月二十九日,BEF第四和法軍第一集團軍向比西尼方向進攻
於是,協約國在戰線上的各地段陸續發動了重點攻擊,人力短缺的德軍很快就開始疲於奔
命。
回首來時路
BEF在1918年九月上旬出現了又一次的重大轉折,那就是他們捨棄了高度機械化作戰的方
針,但這並不是單純因為什麼觀念問題,而是現實的考量。
眾所皆知,英軍在1918年頻繁使用坦克,雖然坦克的定位到底是裝甲騎兵、裝甲步兵還是
裝甲炮兵一直存在爭議,但是只要有效就很好用,唯一的問題是不管怎麼用,坦克的損耗
都很嚴重。
在協約國所謂的1919年計劃中,英國預計會投入超過三千輛坦克,但是這個目標在1918年
九月的時候只存在紙面上,春夏兩季的激烈鏖戰已經使英軍的坦克數量下滑,難以維持大
規模的坦克攻擊,需要時間補充。
既然協約國高層已經決定要維持高強度的攻擊,那BEF勢必不能靜待坦克的數量回升,因
此他們再次把坦克轉為比較次要的輔助用途,把主軸放回步、炮兵兩方的協同上面;騎兵
的使用在百日攻勢期間也維持著較高的水準,BEF頻繁以騎兵來進行即時的增援。
或許很有趣的是,BEF越到戰爭晚期越發對基層缺乏嚴格管控,但這不但沒有減損部隊的
戰力,反而有著正面的影響,那些在戰場上打滾過的精兵良將自己會研發和完善戰術,不
必待在大後方的參謀插手。有些人將1918年稱呼為「排長們的戰爭」,就是在描述各國逐
漸把指揮權下放。
AEF或許沒有BEF那麼有經驗,但是他們走的路和BEF差不多,潘興下達的指令和教範有時
候並不非常合理,但是AEF的基層都在激戰中很快就學會了盟友們使用的技術,並且分別
運用在自己的單位之內。
戰雲密佈
九月十六日結束聖米耶戰役之後,AEF第一集團軍開始抽調四十萬人北方到戰線的中央,
如果考慮到他們前往的地段原本駐紮的二十萬英軍、法軍與義軍必須在這次輪替中改調他
處,這是一個高達六十萬人的重新部署,且必須在大約一周內完成才能趕上預定時間。
如此艱難的調度最後奇蹟般地如期完成,多虧了協約國方面的指揮體系日趨完善。AEF的
作戰處處長喬治˙馬歇爾繼續執行著複雜的組織工作,為這次行動貢獻良多,打下了他二
十多年後獲得五星上將殊榮的基礎。
福煦把九月下旬開始的攻勢主軸放在北方有他的道理,德軍的主力畢竟在北側,在此時西
線德軍總計的197個師之中,北方的兩個集團軍群合計95個師(其中43個師是預備隊),最
大的集團軍群位於正中央,南方的最後兩個集團軍群合計僅42個師且素質較低──AEF第
一集團軍在聖米耶戰役對付的就是南方的那些二流單位,進展順利是必然的。
此時德軍的傷亡與病患之多,已經使步兵營的步槍兵平均下降到約600人,遠低於編制的
880人,這還是德軍解散了十五個師來補充其餘單位之後的成果。不過,德軍每個師的人
力雖然下滑,火力卻並未降低,比協約國更高的機槍密度以及開始普及的MP18衝鋒槍讓德
軍維持著強悍的戰力。
然而,苦於兵力不足且嚴重厭戰的德軍在傷亡慘重之下,也已經出現了一些零星的抗命事
件,譁變的案例並不只存在於英、法兩國,絕望的德軍同樣不願意被投入必敗的惡戰之中
。
在美軍重新部署的同時,英軍和法軍也都在調整自己的戰鬥序列,不只如此,就連比利時
部隊都展開了睽違已久的總動員。比利時軍隊因為規模小且準備差,再加上1914年開戰初
期損失慘重,自邊境戰役結束後就長期處於守勢,防禦比利時西南部的殘餘領土,且曾在
1918年春季攻勢時放洪水淹沒陣線來遏阻德軍。1918年九月戰況明顯好轉後,比軍終於重
新加入攻擊的行列。
覺醒的巨人
如果說德軍的裝備優勢只能說是雪中送炭,那麼美軍則開始錦上添花。
前面提到過,AEF在參戰後除了步槍之外的裝備大多仰賴英國與法國的供給,英國提供的
重裝備包含160門榴彈炮、26輛坦克和1,400門迫擊炮,而法國則提供了227輛雷諾坦克、
約5,000架飛機和大量火炮。
除了技術兵種,英法兩國也提供了AEF大量的輕武器和藍圖。除了很快就被交給航空隊的
路易士輕機槍,AEF在戰爭中使用的自動武器包含5,255挺法製霍奇克斯重機槍、15,988挺
法式紹沙自動步槍和19,241挺美式紹沙自動步槍(美式改變了口徑),以及10,411挺在美國
生產的維克斯重機槍。
這些武器在1918年夏季的激戰中有效彌補了美軍武裝的不足之處,但是吹毛求疵的美軍對
這些武器並不滿意,惡名昭彰的紹沙自動步槍自是不必多提(特別是美國改動口徑後故障
率更為提高),就連法軍引以為傲的火炮也受到一些過於嚴苛的檢視(說75mm太輕、155mm
太重,只有105mm好用)。
由於美國工業的備戰不足,很多問題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沒有完全解決,舉例來說,美國自
己生產的坦克就沒能趕在戰爭結束前投入;幸運的是,美國在1918年秋季已經開始緩解一
些前線提出的要求──槍枝的生產畢竟比飛機、坦克和火炮容易。
白朗寧系列的重機槍和自動步槍或許稱不上劃時代的巨作,卻都可以稱得上是一戰期間最
頂級的自動兵器之一,白朗寧自動步槍(BAR)被譽回一戰期間最好的自動步槍,勝過毀譽
參半的法國紹沙自動步槍,白朗寧重機槍也被認為較其他重機槍更輕便且同樣可靠。
對AEF來說,白朗寧系列的最大缺點是數量,BAR直到1918年三月才開始量產,七月才開始
抵達法國,九月才投入前線。在十月底前,BAR已經生產了七萬挺,但只有不到三萬挺運
抵法國;在戰爭結束前,三萬挺白朗寧重機槍和四萬三千挺BAR已經抵達法國或正在途中
,但是AEF真正接收到的BAR也不過17,664挺,且只有4,609挺被用於前線,其他都仍在訓
練之中。
BAR和白朗寧重機槍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在於AEF本來就已經很頭大的後勤混亂,由於裝備來
源紛雜且不穩定,AEF的單位經常更換武器,BAR的運抵不但沒有改善此一問題,反而加重
了困難。
以美軍第80師為例,他們在美國本土訓練時用的是美製維克斯重機槍,到法國之後調至
BEF旗下並換裝了英製維克斯重機槍和路易士重機槍,改調至南方後再換裝成美製維克斯
重機槍和法制紹沙自動步槍,最後在戰爭結束前換成白朗寧。步槍的狀況和自動武器雷同
,也是在春田和恩菲爾德之間多次變動。
BAR小組的編制與運用和美軍原本使用的紹沙並沒有任何差別,但BAR確實比紹沙更可靠,
所以美軍非常珍惜每一把BAR。這款武器的出現在戰略戰術上沒有什麼影響,可是代表著
美國越來越有能力發揮自己的工業潛力。
建構AEF的基礎:美國步兵戰術革命
在1917年參戰之前,美軍步兵基本上就是步槍兵,只有極少量的重機槍;手榴彈、槍榴彈
、自動步槍,全都不存在於軍中;到了1918年,AEF的步兵雖然裝備沒有英軍、法軍或德
軍好,至少已經有了同類型的編裝,戰術也和其他重要參戰國比較相似。
AEF的步兵營下轄四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連,步兵連原定六名軍官和250名士兵,後來又加
上了四個自動步槍小組和至少六名狙擊手。戰鬥時,連長或副連長其中之一會帶著三名士
官和12名士兵居後,預防部隊潰敗。
每個步兵連有四個排,排又分成兩個半排,半排分成兩個班。步兵排的四個班分別是擲彈
班、自動步槍班和兩個步槍班,擲彈班的成員都是攜帶手榴彈的擲彈兵,自動步槍班包含
兩個自動步槍組,自動步槍組包含兩名槍手、四名彈藥運輸兵和一名下士,兩個步槍班則
分別包含八名和九名步槍兵、兩名槍榴彈手、一名彈藥運輸兵和一名下士。
步兵攻擊的時候,第一波是斥候,他們用分散隊形上前與敵方接觸、構成散兵線並確認敵
方部署,第二波會派出一些自動步槍組上前增強火力,第三波就是派剩下的部隊從兩翼包
抄。如果可以的話,步兵會得到炮兵彈幕的掩護。AEF總司令潘興估計一個步兵排可以消
滅一到兩個機槍組,如果遇到比較大的機槍陣地則應以多個步兵排進行包抄夾擊。
這些美軍步兵即將要面對的,是幾乎每個班都有輕機槍的德軍主力。
附錄一:SMLE(短管李恩菲爾德步槍)一戰期間生產數量
時間 數量
1914年八月-12月 120,093
1915 613,461
1916 852,928
1917 1,205,572
1918 1,062,052
附錄二:部分一戰輕機槍/自動步槍比較
槍枝 口徑 裝彈 射速 冷卻 重量(未裝填) 附註
Lewis MK II .303 97發裝 550發/分 氣冷 18lb 8oz
(英國,1916) (7.7X56mm) 彈鼓 (8.39kg)
MG08/15 7.92X57mm 100發裝 450發/分 水冷 17.8kg 裝水後20.8kg
(德國,1916) 毛瑟 彈鏈 (39lb 3oz) 彈鏈可加長
Mle 1915 8X50mm 20發裝 240發/分 氣冷 9.5kg 美國生產口徑
Chauchat CSRG 勒貝爾 彈匣 (20lb 140z) .03-06的版本
(法國,1916)
M1918 BAR .03-06 20發裝 550發/分 氣冷 15lb 7oz
(美國,1918) (7.62X63mm) 彈匣 (6.89kg)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