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那一篇就沒有打算批評國府,只是認為憑刻板印象去嘲弄法國很不公平,而且國府
和法國立足點不同有什麼可比的。不過看得出來有些人仍有異議,所以這篇稍微來談一下
我的一些閱讀心得與觀點。
首先我要談的是,部分板友所談的「法國剝削德國卻遭慘敗」這個事情。我不知道板上有
多少人真的去研究過凡爾賽和約債款的議題,但是我可以明確的回答,在債款問題上德國
絕對不是傳統上說的被債務所困。
我個人推薦兩本書,都有仔細解釋過這個議題:
French Foreign and Defence Policy, 1918-1940 (Routledge, 1998)
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 I (Cambridge, 2005)
這兩本書的研究都清楚的指出德國在戰間期承受的債務壓力受到誇大不實的渲染。凡爾賽
和約中規範的德國債務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債務是常見的戰爭賠款,考慮到金本位與
通貨膨脹等因素後,德國承受的第一類債務並不比普法戰爭後法國承擔的賠款更沉重,也
並不難以承擔或償還,只要靠國際上的金融周轉即能解決,德國自己造成的通膨都比第一
類債務更嚴峻。
真正的爭議在於第二和第三類債務,這是英法兩國給德國戴上的枷鎖。第二類債務是希望
德國代為償還英法對美國的戰爭欠款;第三類債務確實是苛求德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協
約國對此並不抱持任何期望,也未曾對第三類債務進行努力催繳,只是用來安撫國內的右
翼。
然而,隨著戰間期的政治與外交發展,事實證明龐大的第二、三類債務在本質上不能完全
牽制德國。主權國家的外債是難以強制執行的,更重要的是在美國的斡旋之下,德國從
1924年之後根本就不受凡爾賽和約所制定的賠款所挾制或壓迫,更於1933年完全廢除了這
些理論上的款項。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國就已經靠美國來迴避凡爾賽和約的債務,這
是希特勒得以重振經濟與軍備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提及的兩本書中,可以看出德國透過被壓迫者的形象,爭取到了美國從歐洲的戰略
抽手乃至於提供德國金融周轉之便,德國遂在國內通膨問題緩解後也同時解除了外債危機
,債款轉嫁於美國或直接廢棄。形式上的壓迫,與實質上是否造成顯著的影響,此二者值
得更謹慎的考量,尤其是在近年來學術研究推翻傳統印象之後。
第二,我們來談法軍在1940年法國戰役中的表現。
傳統上談法國戰役都關注在五月中旬德國突破阿登地區,但是很少提到第二階段的紅色行
動,這主要是因為勝負已經相當明顯。維基百科上面有引述了罕有描述紅色行動的一篇論
文,這篇文章的內容相當豐富:
After Dunkirk, The French Army's Performance against `Case Red', 25 May to 25
June 1940 (Martin S. Alexander, 2007)
在On Infantry (John Alan English, Bruce I. Gudmundsson) 這本有中文版的書中(中
文叫做《臨陣當先論步兵》),也恰巧有提及紅色行動頭兩天的亞眠戰役。
在人數的議題方面,法軍當然不能說少,但是是和誰比較呢?是拿來和比利時或荷蘭比較
嗎?法軍部署在本土的兵力只有不足一百個師,德軍在西線就投入大約一百四十個師,兵
力差距是很顯然的,英比荷三國加進來才能大致相當。黃色行動中,盟軍損失約六十一個
師,其中法軍約二十五個師,其餘三十多個師隸屬於比利時、荷蘭和英國,這使得雙方戰
力失衡。
法軍在開戰的時候當然不被認為會吃下短期內的慘敗,但是法軍並不孤單,要以此論定德
軍與法軍旗鼓相當,甚或是法軍單挑德國穩操勝券,都是因為時人錯誤的印象而錯估了。
法軍要能夠抗衡德軍,就只有在馬其諾防線上,以及成功阻止德軍跨越比利時中部,德軍
突破之後,加之以比利時和荷蘭投降、英軍主力敗走,法軍並無足夠兵力去防守太過漫長
的索姆河防線。
直到六月十六日雷諾內閣垮台以前,法軍基層都不知道請求停戰一事,在魏剛防線上的戰
鬥激烈程度,參戰的德軍都有所肯定,馬其諾防線也有大量據點堅守至最後。紅色行動中
,法軍的鬥志一點也不低,戰力也頗頑強,是軍政高層的決策導致了基層部隊於停戰生效
後繳械,否則即使戰死十二萬人、受傷二十幾萬人、被俘一百六十萬人,法軍本仍有負隅
頑抗之力,大部分單位在停戰前仍在繼續抵抗,即使必敗也可持續戰鬥好一陣子。
以《臨陣當先論步兵》中提及的亞眠來說,法軍第十六師以一個師的戰力攔阻德軍的一個
摩托化軍(兩個裝甲師)和一個步兵師,結果撐了兩天、五輪攻擊和德國空軍的空襲,最後
幾乎把這個師打光了才被打穿。然後,德軍這三個師又花了兩天在打穿下一個步兵師。
第三,我們來談自由法國與波蘭在二戰後期的貢獻。加上波蘭是因為我之前有稍微提過,
又有人在推文詢問。
不列顛空戰中,自由法國與波蘭的飛行員有不少戰績,應該不算太難理解。英國在當時不
那麼缺飛機,但是很缺飛行員,這些在歐陸經過戰火洗禮的飛行員對英國來說是相當重要
的助力。
二戰後期,法軍首次的大規模貢獻發生在突尼西亞戰役,當時法軍部署於盟軍的右翼;接
下來則是義大利戰場,朱安率領的法國遠征軍在王冠作戰、第四次卡西諾山戰役中,率先
打破了古斯塔夫防線。
波蘭與法國都參加了大君主作戰(諾曼第登陸),我知道有不少人對於描述說法軍收復巴黎
這件事情有些微詞,但是至少勒克萊爾的法國第二裝甲師並不是沒有做事,在諾曼地戰役
期間的法萊茲戰役中還曾與德軍第九裝甲師對陣。勒克萊爾當元帥可不只是因為他能率先
進入巴黎,而是因為他身經百戰。
第二裝甲在北方或許只是盟軍的一小部分,但是在南方,重整後的法軍第一兵團參與了龍
騎兵作戰,成功登陸並收復了法國南半部。龍騎兵作戰中盟軍只有兩個兵團,法國就佔了
一個,法軍必然是第一配角。法國另外還有內部武裝力量,也就是反抗軍游擊隊。
王冠作戰與龍騎兵作戰中法軍都是毫無疑問的佔據重要地位,這兩場作戰也都屬於相當大
規模且決定性的戰役喔。我前面那篇提到的諸多城市中,巴黎以外的那幾座都是法軍第一
兵團的戰果。希望多提幾個名詞能幫助板友查詢相關資料。
法軍第一兵團在二戰末期構成盟軍在西線的最右翼,參與了科爾馬戰役、抵擋了德軍的北
風行動、參與了對齊格飛防線的攻擊。
波蘭部分,套用No Greater Ally (Kenneth K. Koskodan, 2011)的簡介,波蘭軍隊是第
四大盟軍,也是唯一打過列寧格勒、市場花園、托布魯克和諾曼第這些戰役的軍隊。波軍
在東西兩線都廣泛參與了大量戰役,但是寄人籬下又缺乏政治資本,所以幾乎都是被盟軍
分割使用,簡直就是炮灰。
波軍比較有名的作戰包含在諾曼地戰役中的第一裝甲師,市場花園作戰中的第一傘兵旅,
從東線打到西線的第二軍,反抗軍失敗的華沙起義,以及蘇聯紅軍裡面由波蘭人組成的許
多單位。
=====
當荷蘭、比利時這些幾天內被輾過去還宣布投降的小國,都能夠有學者讚揚他們的戰鬥意
志、幫他們的戰鬥能力翻案時,法國、波蘭這些大國自然會有更多的資料來嘗試分析他們
所獲得的大小不一的成果。
(Brill的History of Warfare系列就有幾本書在講荷蘭與比利時在二戰初期的表現,認為
這兩國的表現還是有不少的亮點,只是被慘敗所掩蓋了)
只憑藉刻板印象就去貿然批評這些國家的部隊缺乏鬥志頗有不妥,他們的戰敗更多是出於
高層的決策失敗或國際情勢惡劣,而非底層軍民的無心抵抗。當二戰後期一些新起之秀能
取得重要職位,比如說法國的塔西尼、朱安,波蘭的毛採克、安德斯,這些將領都成為了
盟軍內部不遜於英美同行的軍長或兵團司令。這是我想要表達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