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戰區(TOSE)
法軍的東南戰區指的是面對瑞士和義大利邊境的部隊,也包含西地中海與少量的其他單位
。雖然開戰的時候東南戰區坐擁龐大的兵力,法國戰役開始前已經被抽調走許多可用的機
動戰力,僅存邊防要塞部隊和少量的野戰兵力。
在1939年十二月,東南戰區的第六兵團被改名為阿爾卑斯兵團,戰力也受到顯著的削減。
然而,該兵團仍有兵力可以繼續抽調。
在1940年六月,阿爾卑斯兵團抽調北上馳援的師級單位包含第八殖民地步兵師、第二殖民
地步兵師。總司令部的預備隊已經用盡,該戰區必須獨自面對義大利陸軍的三十萬大軍,
即便如此,六月二十日開始的義大利總攻擊仍然大致被擋在「阿爾卑斯防線」以東。
在阿爾卑斯兵團以外,原本隸屬東南戰區的還有斯堪地那維亞法軍遠征部隊,是要用於遠
征北歐的兵力。遠征軍原本規畫有三個輕裝步兵師,但是只有一個被派去打挪威戰役,另
外兩個則合併為一個師留在本土作戰。值得注意的是第八殖民地步兵師北上參戰時也被改
編為輕步兵師,因為炮兵嚴重缺編。
總結而言,那幾個輕裝師且不提,第二殖民地步兵師是編制完整的現役步兵師,部署於義
大利邊境實在有些浪費。
附帶一提,第一輕裝獵兵師在挪威戰役的表現相當優秀,並且其中的外籍兵團單位有不少
人在法國戰役結束時選擇加入自由法國,包含日後的法國元帥柯尼希。
東北戰區南段的第三集團軍
或許有些人不清楚,馬其諾防線雖然名為防線、也確實是要塞部隊駐紮的連續性防線,但
是主要據點之間仍有較大的空隙,只靠要塞之間的碉堡並沒有辦法有效拒止德軍攻擊。為
此,在德法開戰後,法軍用不少兵力來鞏固要塞之間的區域,以確保德軍無法自德法邊境
入侵,這些部隊被稱為「間隙部隊」。
除此之外,法軍也考慮到德軍有可能入侵瑞士,迂迴至法國的東南方入侵,並因此與瑞士
達成秘密的協防計畫。
第三集團軍是法軍東北戰區最弱的一個集團軍,僅下轄有兩個兵團。在法國戰役開始時,
集團軍北側的第八兵團之中共有三個軍,南側的第六兵團則只有一個軍。第六兵團實際上
是一個空殼,用以籌備戰略預備隊的前線指揮,下轄的那個軍只有要塞部隊。
在1940年六月,原本屬於第八兵團但被抽調北上的師級單位包含第十三步兵師、第十九步
兵師、第二十七步兵師。另外,第七軍軍部和第二希帕西騎兵旅也都從第八兵團轉移至北
方參戰。
第十三、十九和二十七步兵師全都是現役步兵師,這麼多主力部隊被放置於馬其諾防線後
方實在令人不解。按照法國在戰間期的計畫,邊境防線的定義就是為了節省兵力運用,第
八兵團除了要塞部隊之外還有兩個實力較遜的後備步兵師,其實已經頗為足夠,尤其第八
兵團的部署位置不太可能是德軍的主要進攻方向。
法軍本土的南方裝甲
阿爾卑斯兵團沒有FT以外的坦克,不過第八兵團有兩個營的步兵坦克,並且這兩個營史實
中都在五月底、六月初開始北上,參加魏剛防線的戰鬥。
迪南與第九兵團的左翼
在1940年五月十三日,德軍第十五軍在迪南附近渡河猛攻,雖然第九兵團下轄的第五摩步
師和第十八步兵師都屬於主力單位,卻仍無法抵禦德軍裝甲部隊的猛烈攻擊,尤其是第十
八步兵師並未摩托化所以難以完成挺進部署,於十四日陣線被突破。第九兵團使用的預備
隊為第四北非步兵師和總司令部提供的第一預備裝甲師,但這兩個單位的兵力有限且部署
太慢,於接下來的兩天被擊潰。
如果第九兵團的左翼能夠多出四個現役步兵師、一個騎兵旅和兩個坦克營,想必德軍會更
難迅速突破防線,在這樣的情況下,隆美爾的幽靈師傳說是有可能被法軍葬送於河畔的。
法軍防禦反擊戰術
雖然法軍常被批評說1940年並未改變戰術思想,但是實際上法軍的戰術已經被部分學者翻
案說並非一無是處,至少以1944年義大利戰場的狀況而言,法軍的慢節奏攻擊模式才是主
流,這也是法國元帥朱安在古斯塔夫防線上表現出色的主因。
法國戰役初期,法軍在陣線被突破時的策略是:鎖緊兩側,等待預備隊。然而在色當和迪
南,法軍第一線的步兵在兩天內就被突破,預備隊太慢、太少,不足以實施反擊。倘若在
這兩個地點,法軍的防禦密度能夠有所提高,至少要能夠拖延到四天,那麼三個裝甲師和
更多步兵就可以比較有效的反擊德軍的橋頭堡,戰局可能將大為翻轉。
「德軍在繆斯河畔的勝利並不是基於法軍戰術之落伍,而是錯誤的策略。」
~ 簡譯自 Repercussions of the Breda Variant, Don W. Alexander, 1974
(待續,下回講第二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