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因為海運跟登陸能力不足,參加南洋諸島作戰的幾乎都是九五式輕戰車。
太平洋方面主要是在菲律賓跟馬來半島作戰,有九七式中戰車參戰。
九七式戰車裝甲也不厚,但至少擋得住50機槍彈,換裝47mm戰車砲的後期型,
基本性能數據跟德軍的III號戰車後期型差不多。
但主要戰鬥中參戰的日軍戰車依然多為九五式輕戰車。
不用等到貝里琉,日軍最早期的陸戰失敗,瓜達爾康納爾島戰役中,
日軍就投入了一個由九五式跟九七式混編的戰車中隊
去攻擊韓德森機場(Henderson Field)。
但在1942年10月24日的夜間渡河進攻中,被美軍的37mm反戰車砲
跟75mm自走反戰車砲(應該是裝在M3半履帶車)打爆,
步兵當然也被交叉火網跟火砲擊殺。
類似的若干日軍戰車部隊的逆襲中,有少數戰車曾經突入美軍陣地。
但美軍步兵還有反裝甲最後防線,巴茲卡火箭砲,於是這些日軍戰車也是被開了罐頭。
整體來說,除了大戰初期在菲律賓跟馬來半島因為守軍戰力不足,日軍戰車取得了
若干成功。盟軍反攻之後,日軍的戰車逆襲沒有成功的案例。
二戰最後之戰,蘇聯入侵占守島戰役時,駐防的日軍第十一戰車聯隊也對蘇聯軍發起
逆襲。總算是蘇聯軍似乎沒料到島上有戰車,步兵一時遭到擊退,但很快指揮官
集中了反戰車砲跟反戰車槍,於是第十一戰車聯隊也被蘇聯軍打爆,聯隊長以下
諸多成員戰死。就是爭取了時間讓島上的日軍砲兵跟步兵開始反攻,蘇聯軍退回登陸
灘頭部屬防禦時,停戰命令抵達,於是戰鬥停止。
但另一方面,美軍戰車雖然裝甲跟火砲都厚得多,因為島嶼地形狹窄限制。
在諸多登陸戰中,還是常被日軍的反戰車砲(日軍47mm砲可以貫穿M4的側面裝甲)
跟反戰車地雷擊破,或是陷入反戰車壕溝中無法動彈。
沖繩戰當中,美軍也損失了大約投入戰車總數的約三分之一車輛。
總之,太平洋諸島戰役,並不是一個對戰車很有利的環境。裝甲火力強的戰車
越洋運輸不易。登陸之後也沒有機動力發揮空間,常要跟守軍的反戰車防禦硬碰硬。
雖然美軍戰車還是公認在支援步兵攻堅上是非常有效的武器,但損失也不小。
而且日美兩軍都沒有最適合這類任務的邱吉爾步兵戰車之類重裝甲戰車,也加大了
戰車的損耗率。當然就算有重戰車,運不運得到戰場又是另一問題。
就算在緬甸方面英軍作戰,戰爭期間投入的多半也是從歐洲退下來的二線戰車
如瑪蒂達或M3戰車,還有其他M3/M5輕戰車。M4戰車出現在緬甸也是1944年以後
的時期了。而且因為叢林道路視線很差,還是常遭遇反戰車砲近距離側面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