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生產與引進
紅軍在國際上孤立無援,但是繼承了帝俄與臨時政府時期的軍火庫存,且控制著俄國主要
的工業區,因此武裝幾乎都是自行生產的。相較而言,白軍的裝備越到後期越仰賴協約國
的援助。
北洋軍閥的各方勢力的軍火也不出進口和自行生產兩條路,如段祺瑞的邊防軍號稱武裝全
由日本供給,吳佩孚一方面生產槍械、一方面向義大利走私軍械,張作霖也是一面外購一
面生產。
1917到1919年間,中國各方勢力輸入的軍火以日械為大宗,包含二十門重炮、四百多門山
野炮和機槍三百餘挺,步槍亦有十幾萬桿。然而在此同時,俄國內戰的紅白陣營都在一年
內生產或取得上百萬挺步槍,機槍數以千計,火炮也逾千門,即便是尚未被軍火禁運前的
北洋軍閥也望塵莫及;至1920年,列強裁定對華禁運,北洋軍隊難以獲取海外軍械,戰力
因而無法趕上。
槍炮裝備比較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奉軍出動主力十二萬餘人,裝備一百五十門大炮與兩百挺機槍
。雖然同樣是十二萬人,1919年春季的紅軍南方面軍卻有五百門大炮與兩千挺機槍。
第一次直奉戰爭開戰時,曹錕、吳佩孚的前線部隊約六萬人,裝備一百門火炮與一百挺機
槍。1920年夏末,死守克里米亞的「俄國陸軍」有六萬兵力,將近一千挺機槍和逾兩百門
火炮。
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奉軍兵力在十七萬人以上,火炮不足四百門、機槍不到兩百挺。1920
年夏季的紅軍南方面軍近十九萬人,裝備了三千挺機槍,六百門火炮;擔當重任的紅軍第
五十一師,號稱平均每十七人就裝備一挺機槍。
白軍西北軍團在1919年秋季裝備了五百挺機槍與五十多門火炮,但該軍團的戰鬥兵力僅兩
萬餘人;與之對陣的紅軍第七軍團裝備四百五十餘門炮、七百多挺機槍,但該軍團也只四
萬兵力。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兵力相當,俄國內戰的主力軍事集團裝備明顯較佳,不但火炮裝備遠
遠較多,機槍數量更高達北洋軍十倍以上。
裝甲與航空戰力
俄國內戰期間,紅白兩方都發展出一定程度的裝甲戰力,包含了裝甲列車、裝甲汽車以及
坦克,這些武器直到1924年前後才開始出現於中國,規模亦難與俄國內戰匹敵。在航空方
面,北洋軍閥的飛機數量倒是不少於俄國內戰,畢竟主要的衝突在時間上晚了幾年。
俄國內戰期間最壯闊的武裝毫無疑問是裝甲列車,紅軍在內戰後期裝備了上百列正規裝甲
列車,非正規的武裝列車也有上百列。在史達林和伏羅希洛夫堅守在察里津(史達林格勒)
的時候,紅軍在城內外部署了三十幾列裝甲列車,成功擊退了頓河哥薩克的猛攻;鄧尼金
在1919年秋季重創了紅軍南方面軍,並使南線白軍一度裝備六十幾列裝甲列車(但半數在
修理中)。
直到第二次直奉戰爭為止,全中國的裝甲列車數量殊少,且實戰案例不多。裝甲列車在中
國嶄露頭角,要等到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宗昌在關內建造一系列新銳的裝甲列車,對直
系軍閥和北伐軍造成嚴重威脅。
在坦克方面,南線白軍在1919年秋末冬初一度裝備七十幾輛,是俄國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
坦克戰鬥序列。這些坦克造就弗蘭格爾攻陷察里津、俘虜紅軍四萬人的彪炳戰功。雖然張
作霖在1926年的時候已有一些坦克,其數量不超過四十輛,內戰期間的表現也比較有限。
南線白軍在巔峰時期總計有四、五十輛裝甲汽車;由於波蘇戰爭以及南線戰鬥損耗過大,
紅軍在內戰末期「僅」保有一百多輛裝甲汽車。雖然中國的直軍、奉軍曾購入一定數量的
裝甲車,表現似乎較少。
在航空方面,張作霖一度裝備兩百多架飛機,和波蘇戰爭時期的波蘭航空隊實力相當,可
能還在俄國白軍之上。紅軍打完內戰時,總共也不過裝備三百多架飛機而已,雖然實戰經
驗與訓練無疑較北洋軍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