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複習了鹽野阿姨的「結局的開始」「迷途帝國」
突然想到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
當然知道謝維勒王朝已經是羅馬元首政治最後的尾聲
三世紀危機那五十年間的反覆內戰 政治不穩定即將到來
之後羅馬帝國雖然有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的部分中興
但是早已不是三世紀之前的羅馬
那一個生活在西元217年的羅馬一般上層階級的公民(例如普通的元老院議員/騎士階層中
堅)
是否真的會有「自己的國家正在從五十年前的盛世逐漸走下坡,而且災難即將到來的感覺
」?
畢竟雖然跨地中海貿易從奧古斯都死後就開始以非常緩慢的速度衰退(當代人可能根本沒
發現)
帝國防線外的異民族在奧理略時代偶爾蠢動 可能讓
大後方略為感到國防壓力上升(但帝國軍仍然幾乎都能取勝)
康莫德斯皇帝真的超爛(但嚴格說來爛的部分很多屬於私領域 對帝國行政負面影響長期
有限 而且之前這麼爛的第一公民也不是沒有 尼祿 卡立古拉皆是 之後帝國換個好領導者
仍然開創五賢帝盛世)
軍政沒有分離 還有政越來越仰賴軍隊支持的傾向(但是謝維勒家族本來就是幕府式的政
權 軍隊對政府的忠誠度「這個時候」也完全沒問題 要到18年後才出狀況)
繼承制度曖昧不明而且隱含不穩定的危險因子(但是西元一世紀也有同樣的問題啊?)
總結看來
當時一般上層公民所能理解到的國家問題 兩個世紀前也都存在
但是整體而言從他們的角度看來
羅馬除了貨幣貶值一點(之前也一樣有)農業經濟仍然欣欣向榮 埃及的小麥一樣大量可
以運到羅馬城
各項公共建設持續在上層階級和皇帝的贊助下進行(卡拉卡拉浴場也快完工了呢!一定要
搶先試試看)
軍隊規模擴大雖然花錢多了點 但是對帕提亞作戰還是打趴對手 蠻族雖然煩但是都打得贏
而且俘虜還能補充奴隸有什麼不好呢?這時候的羅馬軍因為人數變多比一個世紀前更強大
了呢(且先帝謝維勒的軍事才能還比哲學家皇帝更好上一些)
這樣說來
將三世紀初的謝維勒家族世代稱為羅馬沒落的起點是否有點倒果為因呢?(沒辦法 之後
發生三世紀危機後帝國就[email protected]《@#了呀!但是這個時代裡羅馬帝國的問題 西元一世紀末時
也都有 難道如果五賢帝時代的第一位賢君過世後國家就因內戰爆掉
就要挑涅爾瓦的毛病 並且說圖密善的集權政策破壞了羅馬精神導致衰亡 然後尼祿的評價
類似於康莫德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