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南線的動盪與紊亂
1919年五月,隨著紅軍於頓巴斯戰區再三發動攻擊不利,在頓河流域的攻勢也逐漸被攔阻
,未能完成殲滅頓河軍團的計畫,局勢陷入僵持。由於紅軍在春季將大量資源與預備隊(
超過四萬兵力)投入東線,南方面軍與烏克蘭方面軍未能有效穩固陣線。
就在此時,紅軍在頓河流域與烏克蘭東部的強硬暴政,又再一次引發了大規模的抵抗運動
,為正在擴充過程中的南俄武裝力量提供了突破戰線的契機。
在頓河流域上游,大批哥薩克民眾與士兵受不了「去哥薩克」的政策與紅軍的蠻橫暴行,
決心起義抵抗,叛軍一度高達三萬餘人,嚴重威脅了紅軍第九軍團的後方。他們高舉著「
清蘇」與「反共」的旗幟,擊退多支紅軍部隊,更爭取到紅軍一個步兵團加入叛亂。
在更西邊,烏克蘭軍事領袖格里戈列夫雖於1919年二月從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倒戈到紅軍一
側,卻始終桀敖不馴。當莫斯科當局下令要他帶著所部調頭西走羅馬尼亞,以支持正陷入
苦戰的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時,對紅軍的期待早已幻滅的格里戈列夫拒絕聽令,決心與共
產黨決裂,擊敗了派來阻止他的契卡武裝人員。
格里戈列夫高達兩萬人的「外聶伯河旅」迅速北進烏克蘭中部,攻佔多座城鎮,甚至差點
奪取基輔,不過他的部隊比起橫征暴斂的紅軍好不了多少,以掠奪鄉村和屠殺猶太人等暴
行惡名昭彰,成為他本人兩個月後的主要死因。該次叛變不僅使紅軍頗受打擊,也連帶著
使蘇俄紅軍始終沒有給予匈牙利紅軍有效的援助,導致匈牙利蘇維埃的兵敗垮台。
這些大大小小的叛亂最終都被紅軍調動大量的契卡部隊與部分正規紅軍鎮壓下去,五月底
前就被圍剿到僅能躲藏、逃竄於鄉間,然而大量資源被迫投入後方,代表紅軍在南線前線
的戰力短期內無法得到充分的援助,甚至稍顯削弱,成為鄧尼金六月攻勢的重要背景。
紅軍西方面軍與中歐的反撲
在1919年初,紅軍組織了西方面軍,整合正在向東歐北半部進軍的紅軍部隊,試圖消滅宣
布獨立的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與立陶宛等國,將共產主義傳播
到東歐,實現全球革命的理想。
當德奧大軍於1918年年底前開始大規模瓦解和撤離時,許多地方派系──無論原先是接受
德國扶持還是抵抗德國控制──就在東歐試圖形成獨立政權。這些政權一開始僅有小規模
的軍事力量,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就因此在德軍撤離後不久即被紅軍佔領,幾乎無法組織
任何有效的抵抗,該政府流亡海外至今,成為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流亡政府。
其他地區卻沒那麼輕易被占據。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很快就組織起為數不少的民
兵,尤其得到了國內德裔族群編成的「波羅的海地方軍」的踴躍參戰,又有協約國與德國
提供的軍火援助,逐漸形成有效的防禦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剛承認戰敗的德國不願意接受東歐影響力盡失的結果,同時也畏懼共產黨
西進,所以在協約國的允許下,得以暫時維持一部分兵力在東歐協助抵抗紅軍。隨著德國
在協約國的施壓下開始撤離正規軍單位,志願留在東歐繼續作戰的官兵開始傭兵化,被冠
上自由軍團的名號。自由軍團原指18世紀活躍於德意志地區的地方性半志願部隊。
在自由軍團的派系之中,又以「鐵旅團」最為馳名,該旅在招募、收編德軍第八軍團的志
願者和其他自由軍團後,整編為「鐵師團」,於1919年春季的拉脫維亞構成極重要的反共
戰力。鐵師團的意識形態極為強烈,導致後來的野心與失控,這是後話。
除了活躍於拉脫維亞的鐵師團之外,德國也派遣了「薩克森志願軍」前往立陶宛參戰。薩
克森志願軍的德國官方色彩較鐵師團更為濃厚,可以被視為德國以協防名義派出的正規軍
,這支部隊在1919年春季構成立陶宛戰區相當重要的反共力量。與鐵師團相較而言,薩克
森志願軍的失控程度較低,且在德國政府受到外交施壓後很快就撤回國內。
在紅軍西方面軍碰上的對手中,卻有一個雖無德軍自由軍團的大力增援,但也無所畏懼。
事實證明,就連圖哈切夫斯基都無法解決此一勁敵。
「現在只有劍才能夠決定國家的命運。」~~畢蘇斯基。
「外交關係不存在對錯,只有強弱之分。」~~德莫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