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Legacy出現時,標示著本系列進入尾聲,但今後黑非洲的歷史研
究仍要持續。本篇想表達的是,研究戰史,如果只有文字史料,那麼
對該時代的印象不只不是彩色的,連黑白也稱不上,倘欲以該文化為
背景從事創作(例如美術、戲劇或桌遊等),勢必得大致了解其風貌
--茲以非文字史料嘗試復原這個西非帝國的外觀。
人們對於馬利帝國的形象,除了受伊斯蘭教影響甚深的格里奧史詩
和穆斯林的遊記--如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和伊本˙巴杜達的
遊記(史料已有商務印書館的中譯本,但只有節錄)外,尚有電玩和
電影。近期漫威電影《黑豹》上映,雖然設計理念不是取材自特定的
國家,但是觀眾們卻能感受大量的西非元素,也見到黑人文化打入流
行市場的可能。玩過《世紀帝國二:非洲王朝》的人則應該不陌生,
馬利人的城堡特色科技就是「法林巴」(Farimba),使騎兵的攻擊
力加五,然因馬利人在帝國晚期落後的軍事科技,其無法使用匈牙利
輕騎兵和遊俠;而西非屬於熱帶莽原氣候,樹木稀有,馬利人的房屋
便多以泥土建造(蘇丹˙薩赫勒風格,Sudano-Sahelia,以下介
紹),因此遊戲中馬利人的建築物消耗較少木材;又作為當時非洲的
學術重鎮和黃金產地,馬利人的學院和採礦場也有特殊優勢,此反映
於學術科技研發較便宜且採金技術免費升級;然特殊兵種「飛刀女
兵」就時空而言根本不是馬利人的軍事單位,而屬於更南方的貝寧,
遊戲只希望「馬利人」可以做為西非的代表、囊括歷史上大多數的西
非文明。至於電玩《文明帝國五》中桑海人特殊兵種是曼德騎兵
(Mandekalu cavalry),儘管桑海帝國取代了馬利(西非也是在桑
海帝國與摩洛哥衝突時傳入火器,世紀二的馬利人似乎不該有火藥部
隊。關於桑海帝國,參閱吉米大大的文章
http://www.ptt.cc/bbs/Warfare/M.1444240662.A.426.html
),但這支騎兵應為馬利帝國的產物(不好意思小弟沒玩過EU和CK
系列,只聽過EU的「馬利提款機」)。
接下來分為軍隊和建築兩方面探討。
壹、馬利軍隊
以下是維基百科的介紹:在松迪亞塔的時代,軍隊分為騎兵和步
兵,前者由代表各氏族的16位「箭筒士」(Ton-Tigi)組成,有攜帶
弓和箭筒(馬利的武力像徵)的義務,其做為騎兵指揮官,還得提供
阿拉伯馬以裝備下轄的曼德騎兵;與此相對,財力不足、職位較低的
地方首長則擔任步兵長官(Kèlè-Koun),統領曼德步兵
(Mandekalu infantry),是時馬利戰士全為自由人(Horon),奴
隸們(Jonow)被禁止參與作戰,只能輔助長官們運送裝備。西元
1235年,松迪亞塔擊敗索索巫王蘇曼古魯後,集合各族舉辦大會,
並制定規範各氏族地位的聯盟憲法《古羅康˙富加》,此時做為騎兵
長官的「箭筒士」也逐漸壯大,被賦予新的官職名稱「法拉利」
(Farari,意為「勇士」),其下尚可分為:類似歐洲騎士、擁有采
邑但限於自由人身分的「法利馬」(Farima,意為「勇者」),步
兵長官Kèlè-Koun須向其報告戰況;不論自由人或奴隸身分皆可擔任
的「法林巴」(意為「偉大的勇者」),麾下的步兵長官
(Dùùkùnàsi)亦打破慣例、統御奴隸組成的部隊。至於昔日擔任軍
伕的奴隸們,此刻則轉型成奴隸步兵(Sofa,有些史詩版本用此名
稱呼蘇曼古魯的士兵)。隨著帝國擴張,全國軍隊也分為南北兩軍,
依據編年史,北方由Farima-Soura指揮,南方則是 Sankar-Zouma
的軍隊,因帝國首都尼亞尼鄰近桑加拉尼河而得名。
馬利人的裝備如何是本文的重點,但小弟不是考古學家,迄今也未
造訪過西非,僅能從圖片推敲。從史詩或是伊本˙巴杜達的遊記(雖
然他造訪馬利時已經是十四世紀芒沙˙蘇萊曼的時代,但軍隊樣貌也
許不會差太多)得知,馬利的步兵分為長矛兵和弓箭手,前者配備皮
盾,但目前只找到弓箭手的非文字史料,即下面一尊大約製造於十三
至十五世紀間的陶俑,光頭(符合史詩中剃頭充軍的描述)、只在雙
鬢和後腦杓留髮,上身赤裸、僅有一條布圍腰,大腿側面似乎有紋
身,脖子上戴著項鍊,手上的環狀結構較寬、像是纏布,腳上的環狀
結構較密集、似乎是腳環,背後巨大的箭筒顯示他是一名弓箭手(也
可能是搬運武器的奴隸),但身上的武器中除手臂和胸前掛的多角形
也許是刀具外,並沒有弓。史詩中的騎兵除了提到松迪亞塔本人穿戴
白色頭巾和赭色緊身褲的穆斯林裝束並持弓射箭、蘇曼古魯戴著牛角
頭盔之個別人物造型外,總是持刀或長矛衝鋒,但雕塑中騎兵則和步
兵的裝備非常類似,多了頭盔,然也可能有光頭騎兵或罩袍騎兵。這
些藝術品透露馬利軍隊中弓箭的地位遠比長矛重要(顯然世紀帝國二
的設計讓人無法體會這點)。
http://i.imgur.com/L0mkyE9.jpg
http://i.imgur.com/4vO1JIm.jpg
http://i.imgur.com/0o8u8ZK.jpg
以下是彩色的復原圖,但有些細節被省略了,騎兵也被加上一枝矛。
http://i.imgur.com/AdkJtra.jpg
http://i.imgur.com/R9LLaDl.jpg
不過下方這尊風格迥異的雕塑,呈現了騎兵人馬身上的紋理,可能
是防具,也可能只是織物。不論如何,馬利人偶的藝術風格總是將人
臉拉長、四肢軀幹條狀化,真實比例不是優先考量,因此小弟的觀察
也充滿想像。
http://i.imgur.com/2mtm8Xh.jpg
順道一提,世紀帝國二的松迪亞塔戰役介面有出現上述的步兵和騎
兵陶俑,不過歷史介紹中的馬利人頁面左下角則是多貢人
(Dogons,住在馬利的東部,跟曼德人不同語系)的雕塑。
http://i.imgur.com/pbJ0Gjr.jpg
http://i.imgur.com/su6GXDS.jpg
貳、馬利建築
史詩也描述了攻城戰,其中攻城技術僅限於手持梯子攀登城牆、弓
箭手發射火箭而已,未見到其他攻城器具的描述(就不提巫術了),
而防禦工事的外觀如何亦值得探究。馬利的建築中,除了大量的平民
茅屋,較好的建築是蘇丹˙薩赫勒風格,有著鮮明的特色--泥造的
外牆上插著木樁(support beams),此乃方便人們維修泥土表面而
設(電影《黑豹》中也有許多模仿這種外型的高樓大廈)。然而,亟
須解決的問題是,作為防禦工事,倘若牆面也插滿木樁,豈非提供敵
人良好的攀爬設施?此際,須釐清蘇丹˙薩赫勒建築下尚有哪些分
支,大致有下述四種:
一、 馬利風格(Malian)
結合土磚和土坯的建築方式,牆外有大量的木樁,代表為杰內大清
真寺(Great Mosque of Djenne,就是世紀帝國二的馬利人奇觀,
但現今的建築是二十世紀重建)。
http://i.imgur.com/FJbvDBJ.jpg
二、 Volta bosin風格
據說是最傳統的樣式,外觀呈白牆黑底,主體是一個簡單的中庭,
外牆由許多塔狀結構組成,中央還有一座大塔。代表有拉拉班加清真
寺(Larabanga mosque,就是世紀帝國二的馬利修道院)。
http://i.imgur.com/BWOD26R.jpg
三、 Tubali風格
大部分是豪薩人(Hawsa)的建築,常為方體、多層結構,表面
有紙灰粉刷,大量使用女兒牆,有時會在表面漆上彩色,甚至浮雕裝
飾。代表有Yamma清真寺(這也是二十世紀的建築)。
http://i.imgur.com/u9DegLC.jpg
四、 要塞風格
此風格提供了馬利軍事建築的樣貌--濃厚的防禦色彩,長牆圍
繞,牆面極為乾淨且有城垛,僅喊拜樓有許多木樁,推測在攻城戰發
生時,這些裸露在城牆外的喊拜樓木樁不是被拆除,就是成為抵抗最
激烈之處。代表有廷巴克圖大學的清真寺建築群中的桑科雷清真寺
(Sankore mosque)--芒沙˙穆薩(Mansa Musa I,
1280~1337)在位時,於麥加朝聖之旅結束後(了解這段歷史的人
應該對他揮金造成埃及金價下跌的故事不陌生)帶回來自西班牙的阿
拉伯裔建築師阿布˙伊薩克˙薩希利(Abu Es Haq es Saheli),引入
了新的風格--伊本˙赫勒敦描述其特色是有穹頂並飾以絢麗的阿拉
伯式樣花紋,但這位安達魯西亞人也建造了外觀較貼近西非在地風貌
的廷巴克圖尖格雷貝清真寺(Djinguereber Mosque)。我們不能肯
定芒沙˙穆薩在位前的城牆是否也是這樣,但文化通常不是一夕之間
形成的,這些要塞風格可能十分貼近松迪亞塔時代的防禦工事。
http://i.imgur.com/zCarFcT.jpg
附帶一提,世紀帝國二的松迪亞塔戰役敘事介面背景似乎是多貢人
在邦賈加拉懸崖(Bandiagara Escarpment)的聚落。
http://i.imgur.com/zDP9mY7.jpg
http://i.imgur.com/tdX4NBo.jpg
感想:
小弟不才,未能研究出松迪亞塔的事蹟究竟給後世帶來何種教訓,
史詩似乎欠缺明確的戰略思想,過度強調巫術和伊斯蘭信仰的重要,
甚至看不出有類如世紀帝國二「松迪亞塔戰役:杰里巴的黃金」該關
卡中採取破壞經濟設施這般的間接路線,只見松迪亞塔總是倚恃少量
的精銳部隊同敵人正面交鋒。然而,史詩至少讓世人大開眼界,得知
原來中世紀黑非洲軍事史也能以歐洲史家慣用的方式呈現戰略行動和
戰術細節,例如仔細描述行軍過程和會戰佈署情況。並且,儘管口頭
傳唱史詩是產自當地的重要史料,但馬利終究是穆斯林國家,許多第
一手史料還是出自阿拉伯語世界的作家,因此倘要深入研究馬利史,
還得大致了解伊斯蘭教,畢竟宗教作為文化的一環影響一個國家甚鉅
--之前拜讀Nomic大大的《馬塔蘭的勃興與中衰》,瞥見爪哇艦隊
採用的海怪陣(Makara Vyuha),似乎出於印度教的影響,而有必
要參閱《摩訶婆羅多》以釐清史詩中提及的陣型和東南亞印度教國家
軍事文化的關係。人們不能否認,這些非嚴格意義的政治歷史著作,
仍可能在某處蘊藏著寶貴的線索。
首次踏足馬利文化,確係《世紀帝國二:非洲王朝》的緣由(《世
紀帝國二:蠻王崛起》又燃起了對東南亞史的興趣),上市至今也不
過幾年,但第一次聽聞「曼德人」(其實史詩多以曼德人、曼德帝國
自稱),則是電影《決殺令》中的「曼丁哥格鬥」(Mandingo是曼
德人在獅子山共和國的分支)。小弟畢竟不是學院派,還請各位大師
不吝賜教,然法學領域中的證據法理論也有「傳聞法則」--「被告
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不得作為證據」,應傳喚為該陳述之人到庭
供述,此乃為避免供述者重建過去事件時受知覺、記憶和表達瑕疵影
響真實性。研究希臘羅馬史,小弟本此精神、盡力尋找第一手史料,
雖尚未觸及複雜的版本考證、至多翻閱Loeb古典叢書的希英或拉英
對照本。但西非的歷史研究則大相逕庭,似乎不允許貫徹嚴格的傳聞
法則,必須借助大量口述史詩重構(令人想起凱撒《高盧戰記》卷六
14提到高盧祭司努力學習背誦,即使公文書使用希臘文,但詩篇總
是刻意不以文字寫下來,以免人們忽略記誦的功夫),而小弟在對照
不同版本的譯名時也遇到不少困難,此係因曼德語系下有數個分支,
再經由口頭傳唱後可能導致發音的轉變,此外,首次閱讀時書中專有
名詞令人眼花撩亂,一時摸不清是指語系、城市名或氏族名,如今仍
不能確保所撰內容正確無誤。話說回來,即使是伊斯蘭世界關於黑非
洲的史料,如伊本˙巴杜達的遊記,亦被歸類為阿拉伯文學中的「里
拉」(Rhilah),內容不脫傳奇色彩,伊本˙巴杜達本人更有多處是倚
恃記憶寫下。
幾內亞史家吉布里爾˙塔姆希爾˙尼亞奈(Djibril Tamsir Niane,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編撰《非洲通史》第二卷十二至十六世紀部分的主
編,本文必須向其致上由衷的感謝)曾感嘆,西方人要他們蔑視口頭
傳誦史詩、非白紙黑字的紀載就不值得相信,某些非洲知識分子因此
對非洲史一片無知--他們是以白人的觀點看待自己的過去。然而,
人們無法全盤否認法國人殖民西非後,對非洲歷史的保存提供一絲無
法磨滅的貢獻,即讓史詩文字化,如此,確實可以避免上述「傳聞」
缺點的擴大--儘管作為史詩的傳誦者,已經形成悠久傳統的格里奧
們迄今仍恪守著氏族祖先的遺訓。
省略的那一萬多字暫時是補上了,只怕將來還有更多內容。最後,
分享一位格里奧歌手的音樂,是來自甘比亞的Sona Jobarteh(她彈
奏可拉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91Z0-rBfo&t=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