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冗額和資金節約
雖然前文提及孫承宗的編制,史實中明軍兵力未必有達到。崇禎十年的時候,關外八城的
城守營和各路堡壘守軍合計約13,455人,戰鬥部隊則約為五萬人,包含水營不到兩千人;
山海鎮不在上述數字中,其戰鬥部隊至少也有上萬人。這是在大凌河慘敗、東江鎮潰滅、
吳橋兵變、清兵南略、流寇猖獗之後。遼餉也涉及華北腹地的擴軍,儘管我們知道天津、
京營、通州等地區的新編部隊大多戰力低落,己巳之變、吳橋兵變和後續清兵入塞時戰績
慘澹,皮島和登萊則爆發大規模的兵變,擴軍似乎得不償失。[1][2]
如果明朝能提早將關外兵力裁撤至崇禎後期的員額,僅薪餉和米糧就可每年省下約五十萬
兩銀;關內新募兵力浮濫,更顯限制兵力對財政的效益。上述這般裁撤兵力、節省開支,
並不代表剩餘部隊的裝備必能大幅改善。史實中,崇禎元年時各邊鎮都欠餉嚴重而導致兵
變,填補赤字需耗費大量資金,更遑論晚明財政其實連500萬兩的遼餉都顯吃緊,即使有
盈餘也須充作總動員決戰的備用金。然而只有透過嚴格限制兵力的規模,才有可能打贏較
持久的戰爭,事實上崇禎初年也確實曾有過這樣的政策規劃,只是在清軍入塞後被完全打
亂,崇禎四年後開始財政嚴重崩潰。
牲畜數量與成本[3]
前文推估的編制中騎兵約一萬六,由於軍官有比較多馬,士兵也是每五人就有一匹馱馬,
粗估騎兵需要兩萬兩千匹馬。步騎合營的步兵每營若用65門兩百斤的小炮,則需約130隻
駱駝;六個營共780隻駱駝。
火攻營每營用八門五百斤的重炮,每門炮用四匹騾牽引,共32匹;每門炮備彈四百發,共
計3200發,估計每發炮彈火藥各兩斤,可用58隻騾子載運。十個營共計900匹騾。
一個車營裝備四門千餘斤的紅夷炮,每門可用六頭牛運輸;每門備彈三百,炮彈火藥各四
斤,可用44匹騾牽引。十二門七百斤重炮,共需1350匹騾。其餘64輛車,每輛需八匹騾子
,總計512匹騾。[4]
上述數據合計可得約三萬頭馬騾牛駝,雖然仍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至少是比天啟二年茅元
儀草擬的編制少了許多,勉強壓到當時明軍能負擔的範疇之內。
武器成本[4][5]
火器的成本是浮動的,然而如果我們用舊款鳥銃的成本當作單位,可以大概知道其他火器
的成本是舊款鳥銃的幾倍,整理估略如下:
三眼銃/鳥銃/嚕密銃/斑鳩銃/滅虜炮/佛朗機+子銃*3/發熕/戰車
0.3 / 1 / 2 / 5 / 7 / 15 + 1.2 / 42 /18
如果拿孫承宗原本編制的車騎火營,用茅元儀給出的汰兵草案推估為編現比七成,可得:
19600挺三眼銃、2200挺鳥銃、1100門滅虜炮、2150門佛朗機(子銃X3)、1076輛戰車。
換算後約等同近七萬挺鳥銃的成本。已知這個人數在天啟中期是有達到甚至一度超過的。
前文推估的編裝中,12門紅夷炮可以是從海裡撈來的所以不計算成本,如果鳥銃都改用嚕
密銃,並算上在關外八城加裝約九十門重炮,則等同七萬餘挺鳥銃的成本,比原本還稍高
。倘若所有火銃都使用斑鳩銃,則成本更將凌駕於十三萬挺鳥銃之上,稍顯過於高昂,製
造大量斑鳩銃可能也會面臨一定程度的困難。發熕如果內膛或整個炮身改用鐵鑄造,成本
可以壓低一些,並可增加到七百斤重。[6]
這只是武器本身的生產成本估計,沒考慮到各式零件、彈藥或其他成本。不過從上述可以
知道,明軍如要達到較高水準的火力,其成本將大幅上升,尤其是晚明的新式火銃造價遠
高於同時期歐洲。前述要裁減大量兵力,顯然是調整武裝的必要前提。[5][7]
考慮到皇太極時期,後金數次繞道攻擊長城,晚明僅梳理關外兵馬恐仍不足,然而關內兵
馬應如何整頓?這是接下來可以討論的內容。
[1] 遼東巡撫方一藻題本
[2] 《晚明遼餉研究》;《崇禎朝薊遼兵變與餉稅重整》
[3] 相關數據參考〈歐洲沉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砲〉;'The Furie of the
Ordnance': Artillery in the English Civil Wars;Dutch Armies of the 80 Years'
War 1568–1648 (2)。本文計算的所需馱獸數字有稍微高估,比如說兩千斤的火炮不需要
用到六頭牛。
[4] 《明代戰車研究》
[5] 重火銃對比輕火銃的成本比例,可參考The Dutch Army and the Military
Revolutions, 1588-1688;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People of the Southern
Counties of England in Past Centuries;Why did Europe Conquer the World?。不同
武器之間的比價,可參考板上#1KLp2BcA、#1N3vDEgA,以及〈發熕考—16世紀傳華的歐式
前裝火炮及其演變〉、〈萬曆後期的盔甲廠與王恭廠─晚明中央軍器製造業研究〉等等。
部分數據很浮動且不明確,這裡只是做一個參考。
[6] 〈明清獨特複合金屬砲的興衰〉
[7] 可參考上一篇的附註。另補充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and the ‘
Military Revolution’;Ironsides: English Cavalry 1588–1688;以及對岸網友的討
論與翻譯:https://tieba.baidu.com/p/3616652630;
https://tieba.baidu.com/p/1329774486;https://tieba.baidu.com/p/132981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