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otis1713 (segayu)》之銘言:
: 最近一直有個疑惑,就是以前從二戰史的書中讀到軸心國的敗筆之一是沒能拿下馬爾他,以
: 切斷大英帝國的亞歷山卓-馬爾他-直布羅陀生命線。當時個人理解為是指大英帝國-蘇伊士
: 運河-印度的資源運補。
: 但是最近在翻資料,關於地中海海戰,盟軍在塔蘭托打贏後,貌似軸心國還有能力在地中海
: 做戰,而且後面還拿下了克里特島,甚至還能圍攻馬爾他。那亞歷山卓-馬爾他-直布羅陀這
: 一條線是指切斷軸心國北非的運補線嗎?還是英國-印度的交通線還是穿過地中海?如果是走
: 地中海航線,那軸心國為何沒考慮在義大利南部多蓋機場獵殺船團?(個人只知道德軍狼群在
: 這裡不是很好發揮,好像是因為地中海不適合潛艇)
義大利海軍在整個戰間期的戰略規劃是循序漸進的:
從終戰的1918年起,海軍的戰略在於趁著奧匈帝國瓦解之際將亞得里亞海變成義大利的
「內海」。這個戰略大致獲得政經高層的贊同,義大利各個政府一連串的各種動作也可看
出是以此為中心思想。至於義大利海軍的假想敵,則從凡爾賽宮的談判桌起便已確定是法
國海軍:撇開雙方會間的歧見不談,光是法國在地中海區(尤其是北非和東地中海地區)
的基地和可派駐至該區的艦隊便早已是義大利海軍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不過,義大利
海軍也認識到英法同盟的危險性,一切和法國海軍戰鬥的前提便是以政治上分裂英法兩國
(至少讓他們在地中海無法協同作戰)為基礎。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培植,義大利在亞得里亞海的優勢是被慢慢確立的。而在這之後
也將戰略眼光放到整個地中海地區。墨索里尼最晚在1929年便已經宣布義大利必需擺脫地
中海間的「枷鎖」,便可知道義大利軍政高層已經就地中海假想敵國的各個據點有過一番
檢視。馬爾他島在義大利海軍的角度來看,是英國海軍的弱點之一:馬爾他島畢竟是個孤
立的英國據點,再加上義大利空軍從義大利南部是可以封鎖馬爾他島的。甚至於義大利高
層一直有一個看法,認為馬爾他島在一場牽動強權的大戰中可能會被直接放棄(二戰時英
國內部一直有不小的聲音認為應該要棄守馬爾他島,直到二戰後都還有不少人認為堅守馬
爾他島在英國二戰時的全球戰略中是個錯誤的決定)。因為這樣,再加上策劃一場牽動三
軍的登陸戰需要擺平協調的各種意見,直到二戰前,對馬爾他島應該採取的行動一直是優
先度較低的小計劃。
隨著1932年後利比亞叛軍的平息以及殖民地的發展,海軍的戰略也出現了新的變數:維持
殖民地軍民補給的反通商破壞戰。對此海軍卻明顯過分樂觀,決定把主要的預算花在建造
新式的戰艦上。航母的建造和相關專門部隊的成軍訓練、利比亞港口設施的改善興建就不
說了,連曾經對奧匈帝國艦隊有過實際戰績的蛙人部隊、先進的雷達技術研究等的預算都
被縮減到最低限度(海軍總參謀長在戰後的回憶錄中把不興建航母的鍋丟到墨索里尼頭上
;但是從三軍內部的會議記錄明顯是海軍自己先宣稱不需要航母;墨索里尼宣稱義大利本
身就是個不沉航母的說法是源自於海空軍對於壓制英國艦隊的計劃,並非是一切的源頭)
。
隨著二戰的腳步越來越近,考慮到和英法艦隊在地中海地區衝突的可能性,義大利軍政高
層開始將先前的一些計劃轉為具體的作戰方案。陸軍必需在利比亞增兵以面對英法兩軍可
能從東西兩面的夾擊也增加了海軍反通商破壞戰的難度,海軍開始認為不管英軍對馬爾他
島的規劃為何,開戰時將馬爾他島「無力化」是必需的。計劃從一開始1938年9月提出利
用貨輪裝載水泥堵死港口,到同年12月開始提出發動一場登陸戰佔領馬爾他島的可行性討
論。不過牽扯三軍的複雜作戰直到1940年春天才脫離紙上作業開始進入討論作戰的階段。
所以對於馬爾他島這個眼中釘,義大利基本上是沒有計劃的帶著一個口號和一個願景(希
望英軍撤離)進入二戰的。這基本上確保了在義大利在法國被打敗英國忙著防衛本土無暇
他顧的機會參戰的前幾個月,沒有發動一場登陸戰佔領馬爾他島的可能性。考慮到前一年
佔領幾無敵軍部隊的阿爾巴尼亞時的混亂,我們也必需懷疑一場有敵軍在的登陸戰成功機
會到底有多大。
隨著二戰慢慢升溫,一開始英國並未增兵馬爾他島,而其海空軍的阻絕效果也未引起義大
利高層的警覺。是一直到了1941年後半隨著英國增援馬爾他島,尤其是K艦隊的進駐以及
其短暫但豐碩的戰果,逼使義大利高層在1941年10月開始計劃作戰代號為「C3」的馬爾他
島登陸戰,計劃在1942年7到8月間實施作戰。但是和之前一樣,跨兵種的大規模作戰阻礙
著計劃的進程,尤其是擔心發展成一場海軍決戰的義大利海軍更是死守著船艦要有行動自
由的概念不願放棄。1942年上半年在使用空軍暫時無力化了馬爾他島後,為了加快計劃進
行,德軍開始加入登陸計劃,但是原本訂立的35000到40000人的登陸部隊增加到近62000人
後卻也增加了其複雜度。根據司徒登在1942年5月21日給希特勒的口頭報告中(司徒登的回
憶錄中記錯了這個會議的時間點),他在羅馬參與相關會議討論德國傘兵參與作戰的可能
性時,提到了義大利方對於作戰仍然有「三到四個不同的方向」需要討論達到共識(根據
原始的C3文件,司徒登可能只知道部分的內容;實際可能更多);可想而知的便是希特勒
暴跳如雷,拒絕司徒登讓德國傘兵單獨攻佔馬爾他島的提議之外,也禁止他回到羅馬繼續
參與作戰會議的討論。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缺乏物資,此時馬爾他島已經開始漸漸恢復。德國空軍主導的空襲在4
月28日結束,許多部隊轉去東方戰區去支援接下來的大攻勢,由義大利空軍負責持續施壓
——可想而知的便是馬爾他島的英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60架噴火式戰鬥機自英軍借用的
美國航母胡蜂號起飛並在5月9日平安降落在馬爾他島,英軍的布雷艇威爾斯人號
(HMS Welshman)帶著維持空軍作戰的240噸補給和人員在隔日也突破封鎖成功到達馬爾他
島港口,馬爾他島在5月中時也已經起死回生。自此攻佔馬爾他島的計劃可以說是回到了原
點:軸心軍必需再一次無力化該地區的英國空軍,而此一前提在8月時失敗便已代表整個作
戰的成功機會早已渺茫。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C3作戰的細節。雖然「 C3作戰:馬爾他」(直譯;本書並無中文翻譯
)一書的作者在看過原始的作戰文件後認為作戰成功機率「可期待」,但是仔細看在細節
方面卻有許多可議之處:總數超過六萬的軸心軍面對三萬的守軍的確佔了數量的優勢,但
是海空軍的態勢,作戰時必需要考慮部分部隊無法依照計劃時程或是平安上岸的可能性;
許多登陸部隊乘坐的都不是登陸專用的艦艇而必需徵用民間漁船或駁船,因此也必需考慮
部隊上岸及後續補給裝備通暢登陸的困難度…而攻堅部隊也沒有專用的攻堅裝備,例如跨
越多岩地形所需的梯子必需從羅馬消防隊徵用…此外調動大量訓練有素(假設他們存在)
的部隊也勢必造成北非和蘇聯方面攻勢需要收縮或採取守勢…此作戰到底是否能在原本預
定的1942年8月發動,筆者是必需打一個問號的。
整體來看,攻佔馬爾他島的作戰太晚開始討論,太晚開始計劃,太晚開始和友軍合作,以
至於從大部分的時間點來看成功機會都不是很大。而主角之一的義大利海軍戰前和戰中的
消極態度也是一個不利的因素:在戰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幾乎是把大部分的籌碼和預
算都壓在和英法艦隊決戰的前提下去準備,但是這個前提在戰爭爆發時早已不現實而逼迫
海軍轉而強調「存在艦隊」的重要性;而任何一場可能會導致雙方艦隊決戰的作戰計劃都
會得到義大利海軍將領一致的反對;而德國在這方面能提供的幫助也因為主要敵人蘇俄的
存在而是有限的。至於馬爾他島身為一個要衝的戰略價值究竟有多高則是另外一個複雜的
議題,需要另撰文討論在這裡就不多著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