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與國王的陸軍
第一次諾德林根戰役結束後,皇家陸軍臻於巔峰,薩克森、巴伐利亞都效忠皇室,僅剩黑
森卡塞爾、漢諾威和薩克斯威瑪等幾個小邦國堅持抗拒帝國陸軍,曾經不可一世的瑞典也
只能向北敗退。哈布斯堡皇室身兼匈牙利、波西米亞王位,此時進軍四方,看似勢不可擋
,與瑞典的欠餉譁變頻傳、諸多盟友倒戈形成對比。
皇家陸軍的動能卻未能滾雪球一般持續下去。在帝國西線,馬蒂亞斯˙加拉斯為首的兵團
雖然再次奪取上普法爾茨,襲擊法蘭琪康堤,攻打阿爾薩斯、洛林,壓迫黑森卡塞爾,部
分兵力也在皮科洛米尼的領導下支援西班牙陸軍入侵香檳,這些行動都欠缺決心和必要的
籌畫,皇家陸軍與其盟友沒曾考慮過短期內撂倒法國的可能。加拉斯在1637年被召回萊茵
河流域,西線遂逐漸屈居守勢。
1638年的萊茵費爾登之役對皇家陸軍而言是一場可惜的挫敗,同年的維登維爾之戰與後續
作戰則導致布萊薩赫淪陷。皮科洛米尼在蒂永維勒戰役取得大勝,卻必須緊急馳援波西米
亞,因而未能擴大難得的戰果。
在東線上,1636年的維茨托克戰役則屬關鍵,雖然皇家陸軍在薩克森與巴伐利亞等軍系的
支援下,數度將瑞典陸軍驅逐往北,由於戰略上面臨軍餉和後勤不濟的情形,組織與作戰
層面則未有妥善指揮,皇家陸軍多次遭遇重創,沒能趁機摧毀瑞典在波羅的海南岸的陣地
。皇軍在普利賽森尼斯戰役與沃爾芬比特爾戰役(皆在1641年)都沒有把握住機會。
隨著戰爭持續下去,皇家陸軍面臨愈加艱困的處境。1642年的肯彭戰役、希維德尼察戰役
和第二次布列滕費爾德之役全都以皇家陸軍與其盟友的敗北告終;1644年的日德蘭半島作
戰完全失敗,未能挽救丹麥的敗北;1645年的揚科夫戰役則幾乎使皇家陸軍沉入谷底,全
靠布爾諾的一千五百人守軍奇蹟般地死守三個半月才挽救戰局。
戰爭結束前,皇家陸軍與巴伐利亞陸軍不幸在一次撤退中被瑞典與法國的聯軍追上,在楚
斯馬斯豪森之戰大敗,皇軍新任主帥梅蘭德陣亡,巴伐利亞主帥格倫斯費爾德被撤職處分
,所幸皇家陸軍在皮科洛米尼和沃斯的領導下,仍能在反擊後穩定戰局,迎來戰爭的終結
。皇家陸軍在十年後同意出兵支援波蘭,因而再次與瑞典陸軍交戰,這次瑞典顯得孤立無
援,第二次北方戰爭結束時被迫暫時停止擴張,此為後話。
帝國精銳
雖然最終以不利的條件結束戰爭,無法將瑞典趕下海,皇家陸軍卻不是二流的部隊,瑞典
在幾次重大戰役中經常損失慘重,且往往必須快速撤退來迴避皇家陸軍的主力。即便是到
了戰爭末期,皇家陸軍仍經常保有四萬餘人的兵力,在帝國境內僅次於瑞典,素質上也必
然優於被打斷背脊的薩克森和布蘭登堡,與巴伐利亞比較相仿。
皇家陸軍的主力依舊穩健,華倫斯坦遺留下來的團部炮趨勢並未被遺忘,去蕪存菁的潮流
也得到延續。在慘烈的第二次布列滕費爾德之役,皇家步兵一度造成瑞典軍的攻勢膠著,
而在揚科夫戰役中,皇家陸軍雖然在戰鬥開始後不久即遭到重創,卻仍繼續奮勇交戰,與
巴伐利亞友軍一起實施的騎兵反擊也對瑞典造成莫大威脅。
在指揮官方面,哈茲菲爾德、戈岑、加拉斯、蘭伯伊、馬拉基諾、蒙特庫科利和皮科洛米
尼都是從基層或中階軍官打拼上來的宿將,梅蘭德是挖角過來的敵軍名將。利奧波德˙威
廉大公是皇子,統御和指揮才華不足,不過至少並非懦夫。
皇家陸軍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雖然皇帝麾下看似兵將如雲,面對的卻是天下無雙的瑞典
陸軍和帝國的殘破山河,內政外交與派系問題也干擾著皇軍的人事任命與指揮調度。種種
組織架構的原因限制了皇家陸軍的發揮,同時也暴露出皇室的弱點。
皇家陸軍(1634~1648)
部隊:騎兵A 步兵A 炮兵A 協同A
作戰:進攻B 防禦A 機動A 後勤B
附註:第二次布列滕費爾德戰役(1642)的帝國陸軍
1642年的第二次布列滕費爾德戰役是1640年代中歐最大的會戰,帝國陸軍此役部署了約一
萬步兵、一萬六千騎兵和46門火炮,其中約一千六百人是薩克森陸軍的騎兵,其餘幾乎皆
為皇家陸軍單位。瑞典陸軍此役部署了約兩萬人,步、騎兵各半,裝備70門火炮。
帝國軍的七十一支馬隊中,十六隊為輕騎兵,四隊火槍騎兵,三隊龍騎兵,剩餘四十八隊
為胸甲騎兵。步兵一萬人編為十一個營,有團部炮。與此相對,瑞典軍是役編為五十一支
馬隊、十一個步營與二十九個步兵支隊。
正如明清松錦之戰的洪承疇,擔任帝國副帥的皮科洛米尼原本反對發動決戰,但是擔任主
帥的皇子與多名將領自恃戰力雄厚,又聽聞法軍欲再次派兵東進馳援瑞典,因而決議試圖
搶先擊破瑞典陸軍主力,進而向北掃蕩清剿,可惜未能取勝反遭大敗,喪失全部火炮,陣
亡逾三千人、被俘五千人。瑞典軍死傷約四千人。薩克森沒有立即倒戈是不幸中的大幸。
與1631年的第一次布列滕費爾德戰役相較,帝國軍的步兵人數大幅下滑,從兩萬餘人降至
一萬人,騎兵和火炮卻不減反增,從約一萬騎提高至一萬六千騎,火炮也從二十七門提高
至四十六門。戰鬥序列顯示出中歐在三十年戰爭後期迫於需求而產生改變,兵團總兵力的
下降是因應軍餉和區域補給匱乏,騎兵比例的提升是為了提高機動力和降低後勤集中需求
,野戰火炮的增加是為了提高戰術效能。
帝國軍在三十年戰爭後期難以繼續坐擁十餘萬兵力,不過皇家、布蘭登堡、薩克森和巴伐
利亞軍系的兵力總和在1638到1643年間維持在七萬以上,不含皇家匈牙利和北義大利。戰
爭結束時,皇家陸軍與巴伐利亞陸軍合計仍有六萬餘人(薩克森、布蘭登堡較早退出戰局)
。後續會再討論帝國軍戰力與他人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