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我大概2012年就看過了。沒想到還會一直被農出來....
與其看沒有來源真偽不明的托古之作,如果真的有對民初的武術歷史有興趣,你可以
找一下王薌齋(1929)《意拳正軌》。我引該書序文一部分:
「...國家宴安,重文輕武之風日盛,又精拳技者,復多以好勇鬥狠賈禍,
於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捋此含有深奧學理之拳術,不能見重於歷世。
相沿既久,無可更易,即後世有懷瑾握瑜者,率多埋沒於鄉邨閭里間,
不敢以技術著稱,此固使後學之深資悼惜者也。」
「厥同縣之郭雲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習形意也,首以站樁為入學初步。
從學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迨不多構。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學,
非其人不能傳之歎。吾與郭先生同里,有戚誼為長幼行,愛吾聰敏而教之,
且於易簀之時,猶以絕藝示之。」
我們可以看到民初有兩個層面的問題:
1.社會觀感重文輕武,認為習武多為逞兇鬥狠之徒。
2.教導方式有問題,偏重於訓練下盤肌肉的站樁,實作武術又密不外傳。精通者少。
民初的學武跟現代完全不同,你要學武?好,那你先練蹲馬步的站樁。然後門人會點
一柱超大的香,要你蹲到香燒完。這一蹲你就要半蹲個兩小時。燒完後給你休息一下,
然後再一次半蹲兩小時,中午吃飯休息一下,然後再蹲。每天「練習」蹲6~8小時是常有
的事情。晚上吃飯再聽師傅講拳,課題隨師傅高興。實作是看師徒的關係才會賞賜給你,
然後師傅要你蹲十年。
這樣的教法當然會很多人中途放棄離開,實際上各門比武到最後都是比起手跟基礎肌力
能先手把對方擊倒、拋起而致勝。然後整體習武風氣就更注重在站樁基礎而非實作打鬥。
門人會認為你很熟悉打架沒有用,你很會打架,叫做「熟打」,但熟悉打架不叫功夫。
我每天練打樁金雞獨立肌肉都練起來了,一拳就可以把你打趴。
結果來說,武術到了民初武館,逐漸變成肌肉健身術。實際打架的竅門少教,門人要自學
只能看師傅寫的書,但你最多只能模仿招式的「形」,實戰怎麼用,招架沒打過不知道。
有被師傅喜愛私傳跟沒傳的門人差異是相當大的,結果就變成只有極少數的直傳會打宗師
跟其餘只有看過書的門人,或純粹跟風看書就自稱宗派門人的「套路」流。
而這些只有模仿的劣化版本套路,大多只有健身或表演功用,而沒有實戰的幫助。
當習武徒眾充斥著只練體格、健身、看書自稱武術大師,
騙子遠多於宗師時,會發生何事?
「晚近世風不古,學者多好奇異,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間,
世人每以其近而忽之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說益徵。薌不願以此而求聞達,
無如晚近世俗,趨於卑下,不求實際,徒騖虛名,於是牟利之徒,不自學問,
抄襲腐敗之陳文,強作謀生之利器,滿紙荒唐,故入玄虛,忽而海市蜃樓,
跡近想像;忽而高山遠水,各不相干。使學者手不釋卷,如入五里霧中,
難識半點真偽。一般無知之士,猶以聖人之道,不可鑽仰。
嗚呼,利人當途,大道何昌?」
武術變成詐騙。
但問題不只如此,自認獲得真傳的例如作者王薌齋,由於他就是從練肌肉學來的。
所以你問他如何練武?他在書中也是會告訴你如何鍛鍊肌力的那套。最多的差別就是
告訴你「套路都是沒有實際對打過的幻想,不用學。練肌肉就對了。」
然後他雖然自認講實話,又會讓你面臨沒有實打的問題。如果你要挑戰師傅要實打
師傅大多會罵「摔跤不練功夫也不行,摔熟的人成不了好跤手」,宗師輕視實打技巧
另一個主因在於這樣練肌肉一代代傳下去,反而連宗師也不太熟悉實戰,他也不會教。
與其如此不如灌輸「會打不如會功夫」的刻板偏見。這樣的偏見形成價值觀後,
武術就會淪於強身練健康,但沒人會打架的本末顛倒局面。
而這在中共建國後廢除武館政策後,徹底地把門人私傳的傳統武術給廢了。
中國很多傳統武術都是靠看古籍的「文藝復興」,著重在宗師的思想哲學跟表演套路。
例如太極拳,現在幾乎變成主流的健康操跟少數的表演套路。
這跟西方刀劍武術甚至日本的劍道完全不同,因為這些國家至少都有在實戰跟演武有
達到一定的平衡。他們有一定的分級制度、技巧比賽、以及定期的實戰練習。
但中國除了近年來熱門的散打,所謂的傳統武術又不會進入散打而是待在自家舒適圈。
因為他們也自知不能打,與其真的打丟臉,不如逼打人的人丟臉與道歉。
這些加總起來,就是中國武術凋零甚至死亡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