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akenostand ((紫色隱者))》之銘言:
: 對越戰歷史完全不了解,但是分成南北越的時候,以越南的狹長地形,至少能守住峴港以
: 南吧?想請問當時的戰略是那個環節出錯?
欸是這樣,讓美軍決定大規模介入內戰的,是1965年的德浪河谷(Ia Drang)戰
役,就是梅爾吉勃遜拍成電影勇士們的那一場。而讓美軍退出,決定讓南越人自己
去打得,則是1968年北越發動的春節攻勢(Tet Offensive)。
德浪河谷戰役是美軍與北越正規軍第一場大規模的正面交鋒,對雙方來說意義重
大。美軍認為將部隊空降到敵人後方被圍著打,能夠憑藉火力讓敵方損失十倍兵力還
能全身而退,這可以打呀。北越軍則認為,付出十倍的戰損,就能正面扛美軍,這可
以打呀。
所以雙方就一直打了3年的消耗戰。
三年後,北越認為消耗得差不多了,形勢一片大好,該從消耗戰轉為決定性大攻
勢了,於是從北到南從裡到外從正規軍到游擊隊全面投入,要一舉消滅敵人。是為春
節攻勢。
結果攻勢全面頓挫,損失奇大無比,潛伏南越的好幾支游擊武裝成建制被消滅,
證明判斷失誤。
但是另一方面,每次都讓對手戰損十倍的美軍也驚呆了,因為在美軍的盤算裡面
,北越應該早就被放乾血,奄奄一息了才對;結果竟然發動了前所未見的大攻勢?!這
讓美國政府認清一件事:不擴大戰爭,只打戰損,就算是一比十的戰損比,也不可能
打贏。
這之後美國的策略就是讓戰爭越南化,名副其實地讓代理人自己去打。
問題是,南越軍已經習慣了美規的軍事編制與補給消耗--美國人從一開始就是
打戰損的消耗戰--而美國人的軍援不夠。並不是南越之後打得不好,而是南越要打
得好,得要美方投入同以前一樣多的軍事資源才經得起消耗,但美方投入的資源是不
夠的。
正是由於南越被美國人教得太好了,他們也沒有餘裕從新學起窮人的打法,好比
說北越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