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八月,西線,華沙戰役,波蘭陸軍與盟友
華沙戰役是廣義的俄國內戰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作戰之一,波軍在東方國境對蘇投
入部隊達三個方面軍共六個軍團,另有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陸軍支援:
北方面軍,下轄第五、第一與第二軍團。
中方面軍,下轄第四和第三軍團。
南方面軍,下轄第六軍團和烏克蘭陸軍(軍團)。
雖然波軍可算是自成一格,揉合了奧匈、帝俄與法軍等不同系統訓練與影響的部隊,由於
同屬於帝俄與奧匈瓦解後於瓦礫中建立的勢力,其部隊與俄國內戰中的部分勢力仍有相仿
之處。
波軍同樣很少有龐大的師團,華沙戰役中期(約八月17日)的戰鬥序列中,戰鬥兵力達到七
千人的包含第一軍團的第十一步兵師、第四軍團的第十四步兵師和第二十一步兵師、第三
軍團的第一步兵師與第三步兵師,第三軍團所轄的「觀測軍」的第七步兵師,以及第六軍
團的第十三步兵師。大多數的師仍在三、四千人左右,甚至有不足兩千人的師(可能剛受
過重創)。
換言之,考慮到各陣營都是倉促間以志願者為骨幹、徵召男丁擴充,配合既有資源進行編
成,戰術單位大致頗為相仿,至少不存在紅軍紙面上的四萬人步兵師。
另一方面,波軍除了利用手邊既有的各式裝備外,也獲得了協約國的援助,尤其是法國於
停戰前就已協助編成並裝備數個輕裝師(部分還未完成),後續又提供為數不少的軍火和軍
事顧問團。波軍因為持續面臨作戰壓力、較缺乏全面性調整的餘裕,各部隊的裝備與人員
素質參差不齊,但是其主力部隊相當強悍。
以華沙戰役中擔當波軍側翼矛頭的第四軍團而言,三個主力的步兵師全都有較多人數,最
小的第十六師也有近六千人的戰力。撇除人數之外,這三個師的機槍火炮數量,第十四步
兵師有兩百三十挺機槍、四十九門火炮;第十六步兵師有九十四挺機槍、十四門炮;第二
十一步兵師有一百零六挺機槍、二十七門炮。
這代表波軍第四軍團的主力部隊,裝備上並不遜於紅軍同時間點的精銳,少數單位甚至能
在機槍數量上與南線白軍精銳、西歐列強正規軍相比擬。波軍第四軍團還有少量飛機與四
輛裝甲列車,軍團戰術預備隊為一個步兵一旅又一混成團。
波軍第三軍團負責支援第四軍團的穿插攻勢,其主力為第一步兵師和第三步兵師,兩者都
不論在兵力還是裝備上都屬於相當強力。第三軍團還下轄「觀測軍」,包含第七步兵師與
其他小規模單位,負責掩護側翼。
觀測軍包含幾個盟軍番號,包含布拉克─巴拉克維奇的「白俄羅斯軍團」師,以及烏克蘭
陸軍的第七「軍團」師,但是兩者實際上都只有團級規模。另外,從紅軍叛逃過來的哥薩
克旅,實際上也只有騎兵團級、不足千人。
在北方面軍的部分,於八月十五日猛烈逆襲拉濟明(華沙東北側)的波軍第一軍團第十、第
十一與第一立陶宛白俄羅斯步兵師,到了十六日的時候都已在拉鋸戰中損失慘重。這三個
師在十六日總計不過一萬五千人的步騎兵,要知道十二日的時候這三個師才剛整補到合計
超過兩萬戰鬥兵力。此外,第十師和第十一師都只有八挺機槍,可以看出這兩個師除了人
員之外,裝備上也損失嚴重。
上述三個師的師炮兵此時合計有六十一門火炮,不過因為維斯瓦河橋頭堡陣地的北防區另
有獨立炮兵連,實際上可擁有超過百門火炮的火力支援。拉濟明周邊的慘烈戰鬥,最終波
軍就是憑藉壓倒性的炮擊與少量裝甲來支持反攻。
另外,波軍第一軍團在八月十七、十八日以第十五步兵師進攻華沙東側的明斯克─馬佐夫
舍,該師當時有步兵約六千六百人,騎兵近百人,一百五十二挺機槍、四十三門火炮,除
此之外當日還配屬三輛裝甲列車、五個戰車排、一個中隊共十架飛機,以及一個營級突擊
群與其他零星單位的支援。雖然局勢變化使這場攻擊延遲半天且失去重要性,仍可看出波
軍第一軍團能夠湊出的攻擊能力。
華沙戰役後,波軍於札莫希奇周邊試圖包圍殲滅紅軍的第一騎兵軍團,波軍部署的番號包
含第七步兵師、第二步兵師、烏克蘭第六師、哥薩克旅、第十三步兵師與第一騎兵師。其
中第十三步兵師此時有約七千人的步騎兵戰力,裝備兩百八十九挺機槍和三十五門炮;第
一騎兵師則有近兩千人的戰力,機槍可能約四十挺,十九門炮。
烏克蘭陸軍除了前述的第六師在波軍第三軍團外,其餘五個師在南方,但是合計可能只有
萬餘人的有效戰力,裝備和素質很差。烏軍要等到秋季才稍微回復戰力,但是波蘭旋即和
蘇聯停戰,烏克蘭陸軍的最後攻勢與自殺無異。
總而言之,波軍的精銳單位為五級,其他主力為四級,少數單位為三級以下。波軍以主力
番號配上裝甲與航空部隊的反擊,威力相當強大,是紅軍於華沙戰役中猛撲華沙東北側卻
屢次被擊退的主因,這也使波軍能夠成功吸引住紅軍主力,為中方面軍的穿插迂迴創造機
會。
==
下回最後一篇,講外聶伯河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