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overno (狗不理)》之銘言:
: 個人對明史不熟,但從大凌河之役看到松錦之戰,感覺明朝領導人腦袋有洞
: 明朝對於關寧一線被包圍的據點在派兵解圍時的問題很大,一再將兵力少量逐次投入
: 導致解圍軍必需面對比自己兵力還多的後金軍
: 以大凌河之役來說,解圍軍最多的一次是張春率領的4萬援軍
: 但皇太極帶去大凌河的滿蒙八旗兵力都比他多,戰場經營更久,而且瀋陽還有兵力後援
: 難道 張春以為自己麾下的4萬明軍會比 滿萬不可敵的辮子軍強?
: 明軍野戰3打1都未必能戰勝 辮子軍,張春又不是帶領4萬台械軍,而且人數還輸!!
大凌河之役發生時,後金滿蒙八旗三百多個牛祿,即使以每個牛祿七十人來算,
滿蒙八旗總動員兵力也不到兩萬五千人......
好吧後金當時還有外藩蒙古和朝鮮,不過兩者合計也就沒幾千人,而且戰力存疑,實際上
長山之戰也沒他們出場的餘地。
按後金的說法,長山之戰時後金方面投入兵力約兩萬人;明軍四萬也是後金說的,實際上
有沒有那麼多人,我是覺得有灌水嫌疑。
無論如何,明朝對後金的兵力估計幾乎從來沒有正確過,所以如果你是看到一些傳統上拿
明朝方面戰報來判斷後金兵力的資料,那基本上沒有參考價值。
: 今天松錦之戰也是,即便是明朝明星隊,也未必能在野戰中1:1與辮子軍打成平手
: 但皇帝與洪總督卻很有自信能靠5~6萬的關寧軍打敗辮子軍解圍
: 這與 甲午戰爭,後世評論是 李鴻章靠1省總督之力與日本傾全國之力對抗有何不同?
: 我們的民族救星蔣公在8年抗戰就演示了,1對1打不贏,3個中國兵擋1個日本兵總行吧!
: 但古人好像沒蔣公開示就想不明白?
東西石門之戰時,明軍「誓師七鎮、錦圍三月未解」,兵力約在六、七萬左右;
後金此時前線有半數八旗兵力,按牛祿與披甲人數下去算,估計約為一萬三千人。
(這數字可能有低估但也頂多一萬五、六千人吧;三順王此時不算八旗)
所以不要說什麼一對一,明軍是多打一才能打到自稱勝利、實際上是平手或無決定性,並
且仍是無法幫錦州解圍。考慮到後金前線兵力有一部分在圍城,東西石門之戰還不只是五
打一,恐怕是八打一或十打一。
到更後面後金六月到八月份陸續把所有兵力都壓上去,大概前線有三萬人以上、蠻大機會
還是不多於四萬人;洪承疇的兵力雖然據說有十三萬,但是怎麼算都很難得到這個數字,
粗估八萬到十萬人比較合理。
結果咧?先不管後面被攔腰切斷退路,明軍打了一個月的正面消耗戰,還是打不贏啊,而
且皇太極親自率領的部隊還沒到(粗估八千人)。這代表明軍用八萬人打後金兩萬人,打了
超過一個月還解不了圍。
: 當然也許是 明思宗腦袋有洞,沒有基層經驗,也沒軍事經驗與威望
: 除了對前線實情判斷有誤,還常派其他文官對 孫承宗與洪督軍的戰略多加阻撓
: 怕他們有了軍功,會像袁崇煥一樣跋扈(袁督軍也只是比較敢講實話而已)
一句話,明朝沒錢了。加一句話,後勤不濟。
本來明軍在最前線就難以維持五萬兵力,所以洪承疇在東西石門之戰前才會一直把主力的
兵團拉回寧遠就食;後來增兵前線後,按逃回來的總兵王樸的說法,會戰後期也是有大半
官兵在松山、杏山之間協助運糧,根本沒辦法長時間全力出擊。
另外,松錦之戰的時候關內局勢已經相當惡化,糧餉難以為繼,朝廷當然要催戰,要不然
華北華中都已經快爆炸了。
: 另一方面,心高氣傲的冥思宗也可能真不將皇太極放在眼裡,以為他們只是癬疥之患
: 要先安內再壤外,但對我這未來人來說,真的太低估後金的戰鬥力與皇太極的能力了
: 另外一提,這些打敗仗的明朝精銳怎麼辦?
: 忠誠的被後金砍頭,投降的變漢八旗回過頭打明朝,潰逃的怕被軍法吊死就去當流寇
: 最後這些潰逃的前明軍隨闖王攻入北京城
: 如果當時的皇帝是像曹操或明太祖這種有腦袋的
: 肯定不會犯這種將兵力逐次投入的低能錯誤
: 甚至知道該怎麼練兵,讓明兵至少能與後金相抗衡
: 即便明兵戰力還不及後金,也會用各種計謀,讓明兵能10個打1個
事實是已經十打一了啊,結果慘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