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刻板印象對一戰英軍充斥負面評價,這在近年來的研究有了相當的翻轉,並指出英
軍除了海外自治領的部隊外,也有為數不少出身本土的精銳。
在索姆河戰役前夕,英軍內部就流傳軍中各步兵師可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是任何時刻都
足以信賴的精銳,中等是大多時候堪用的主力,每個師都有一、兩個營稍遜一籌,下等是
就算放在靜態陣線上也會承受較高傷亡的單位。此時所謂的上等精銳,除了第一加拿大師
之外,其餘都為正規師(1D、2D、3D、4D、7D、29D、GDS)。
然而到了戰爭末兩年,情況已經頗有改觀。「正規」師仍多為第一流的戰力,但是不少「
新編」師和「地方」師也都茁壯為優秀的王牌,更不用提自治領部隊。
在正規師之中,最早上岸的第一、二、三、五師,成為英軍高層在戰爭中最信賴的老資歷
王牌,第二師尤其為英軍一戰期間最身經百戰的王牌步兵師,所經歷激戰次數於各師之中
冠絕群倫。第三師「鋼鐵師」和第五師也都屬於評價頗高的勁旅。
正規師序列自第七師以後全為開戰後倉促抽調海外駐軍編成,其中又以第七、二十九兩個
師最為馳名。第七師被譽為最強王牌師之一, 一戰期間所承受傷亡為全軍各師中第一;
第二十九師則被譽為「無雙師」,是最後編成的正規師,甫成立即派往參與加里波利戰役
,戰爭後期則活躍於西線,其外號「無雙」盡顯鋒芒。
近衛師創建於1915年,是將各正規師之中的近衛番號抽調集中,並補充新編的威爾士衛隊
團一營與其他支援單位而成。其表現無愧於近衛隊之名,為英軍可數的王牌之一,自編成
至戰爭尾聲一直維持優異的戰力。
英軍在開戰後大舉編練「新編」步兵師,按照成立時間可分為五期。不少新編師在戰爭後
期成為英軍的新星,與正規師之中的王牌並駕齊驅。
在第一期新編師之中,第九「蘇格蘭」師是最閃耀的一個番號,甚至被評價可能為一戰期
間英軍最精銳的步兵師;第十一「北部」師和第十四「輕裝」師也屬於頗受好評的王牌精
銳。
第二期新編師由第十五「蘇格蘭」師、第十八「東部」師、第十九「西部」師領銜,都為
聲名卓著的精銳王牌;第三期新編師之中,第二十一師在初陣被倉促投入戰鬥中而遭遇嚴
重挫折,此後直到勝利前可謂無役不與,為新編師中所承受傷亡高居第一的中流砥柱,評
價也隨歷練而提振。第四期新編師的第三十「蘭開夏」師與第三十三師,以及第五期新編
師的第三十六「阿爾斯特」師也都屬於後起之秀。第三十三師開抵法國後即與第二師交換
一個旅,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第二師的擴編。
皇家海軍在一戰初期以海軍陸戰隊和海軍剩餘人員編成水兵師,該師參與加里波利戰役後
被調往西歐,並重新命名為第六十三「皇家水兵」師。該師可被視為新編師之一,其表現
頗受讚譽,也算是一個主力師。
英軍在一戰前的改革中,確立了和平時期為半職業性質的地方部隊。地方部隊在戰爭期間
被動員並投入前線,其中以第四十七師、第五十一「高地」師、第五十六「倫敦」師最受
讚譽;其他番號中,第四十六「北米德蘭」師和第五十五「蘭開夏」師偏向毀譽參半,但
是戰爭勝利時皆能自稱勁旅。
除了上述的主力之外,其實英軍到了一戰後期,許多不被普遍視為王牌的步兵師也能有優
異表現。許多單位在皇帝會戰中被重創乃至於幾乎打光,於夏季大量補充新兵與軍官,或
者在最後一年的整編計畫中有顯著的改組,因此到了百日攻勢的期間已經改頭換面,其結
果是百日攻勢期間英軍表現最佳的步兵師之中,包含了第十六師、第二十四師、第三十四
師、第六十六師等不備普遍視為王牌的番號,而前述的第十九師、第四十六師等勁旅也是
戰爭末期表現尤較先前更為傑出。
以第十九師為例,該師在皇帝會戰期間參與抵抗三場德軍攻勢,幾乎打光一輪而不斷進行
整補和集訓。補充大量新兵的該師,於百日攻勢期間的表現卻只能用「無堅不摧」來形容
──發動十二次攻擊全部達成戰術目標,與第六十六師並列百日攻勢中發動超過十次攻擊
而未嘗一敗的兩個英軍步兵師。
附帶一提,與第十九師每打一輪就大量整補相較,第二十五師則是扛了兩場攻勢後,所有
步兵營都脫離該師建制,只保留原師部與師直部隊,再用新編的步兵營重建各步兵旅。該
師原本可算是第三師的擴編,經過這次重建後,各步兵營番號已經完全不同。
第六十六「東蘭開夏」師屬於第二線地方師,戰爭前期負責本土防禦與後方新訓,一直到
1917年才開赴前線、參與次要的作戰。該師在皇帝會戰中受到重創,撤至後方休整時,所
轄第一九七旅被充作新訓旅而脫離,作為替代從第九師取得精銳的南非步兵旅,另將許多
傷亡慘烈、缺編嚴重的步兵營配屬或整併到該師。換言之,該師到了百日攻勢時所轄部隊
多為轉調來的老兵,與皇帝會戰前的人員構成幾乎完全不同,或許能夠解釋百日攻勢期間
所向無前的戰績。
第四十六師戰爭前期表現不佳,深受苛責與否定,戰爭中後期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受信任而
沒有參與重要作戰,因此該師百日攻勢期間一舉衝破興登堡防線可說是一雪前恥。該師的
勝利一部分可歸功於英軍一戰期間最猛烈的炮擊火力,但也是該師長期磨練的成果──其
實該師本就不弱,是戰爭前期英軍高層指揮無能,讓該師被迫奉命投入不可能的任務,才
使其被抹上汙名。
回過頭來,自治領部隊在百日攻勢期間的表現確實值得被視為當世王牌,紐西蘭師、四個
加拿大師和五個澳洲師在此決勝期間達成戰術目標的攻擊勝率,的確高於整個英國遠征軍
的平均水準。澳紐軍團與加拿大軍的驕傲其來有自。
但這不是說自治領部隊的十個師能勝過任何出身英國本土的師──在高達約五十個英國師
之中,近衛、第九、第十六、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第三十四、第三十
八與第六十六師等各師在百日攻勢中的戰績同樣無比顯赫,不遜於自治領番號。
說到底,即使澳洲軍的步兵皆為來自澳洲的志願兵,其軍、師兩級所轄的炮兵仍過半來自
英國本土,更別提空軍和戰車。自治領的戰功,英國人也有一份;自治領部隊所引以為豪
的戰術能力,也是英軍的整體趨勢。百日攻勢中德軍於各地段都承受高壓,導致殘破不堪
的前線兵力更為捉襟見肘,這也證明英美法三國為主力的西線協約國大軍已經學習到更為
有效的作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