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爾柴˙馮˙哈茲菲爾德 (1593~1658)
Melchior von Hatzfeldt
哈茲菲爾德是出生於德意志的貴族,家族掌握烏茲堡主教親王的頭銜與領地。他的早年生
涯不太明朗,大概在1620年加入皇家陸軍的下薩克森步兵團,經歷過德紹橋戰役與布列騰
費爾德戰役,1632年晉升上校,接下來仕途頗為平坦,隔年就當了副元帥,並於1635年得
到元帥頭銜,也就是上將。
華倫斯坦在1634年被殺之後,高層有意讓哈茲菲爾德擔任軍法審判官,負責兵變之後的肅
清與收尾,但是被他想辦法推託掉。
他在1636年奉命從西發里亞戰區率領約一萬兵力東進,統領皇家陸軍在波西米亞戰區的所
有部隊、同時兼掌薩克森陸軍,力圖整合帝國戰力北進布蘭登堡選侯國,一勞永逸將瑞典
陸軍從北德剿滅,然而他在維茨托克戰役中敗給新教聯軍,被迫後撤。這是皇帝最接近大
獲全勝的機會,然而他搞砸了。
雖然受到重大戰略挫折,他仍持續馳騁沙場,於1638年的西發里亞戰區接連大破普法爾茨
軍與支援的瑞典軍,粉碎普法爾茨政府以武力收復領土的希望;普法爾茨政府以及背後的
倫敦當局此後不再有能力干涉三十年戰爭的軍事演變。
他接下來於1639年參與了圖特林根戰役,是役以巴伐利亞軍為主的帝國軍奇襲並大破法軍
,以少量代價殲滅大半個兵團,成為法軍在三十年戰爭中最慘烈的敗績。
此後數年間他主要在萊茵河流域作戰,也曾馳援東線。雖然他面對法軍的表現尚算良好,
窘迫的財政後勤與派系問題持續困擾著他,同僚的慘敗更迫使他重建大半個兵團,最後科
隆政府批評他治軍不嚴、部隊習於劫掠而將他撤職,皇帝倒是決定找他回去東線主掌兵權
,臨危受命應付惡化的戰局。
不幸的是,哈茲菲爾德在1645年於波西米亞指揮帝國聯軍對抗瑞典的主力野戰軍,卻在揚
科夫戰役中承受戰爭中最嚴重的慘敗之一,哈茲菲爾德本人也在潰退中被俘。雖然他很快
就被釋放,此後數年間並沒有再領軍前線,主要執行外交與政治職務,直到三十年戰爭結
束的十年後,1657年皇家陸軍支援波蘭時他才被重新啟用為主帥,以擊敗瑞典軍結束軍旅
生涯,隔年過世。
維茨托克戰役的新教聯軍中有諸多將領是蘇格蘭人;普法爾茨軍的將領也有不少蘇格蘭人
與英國人。他似乎與不列顛居民有點緣分。跟他交過手的英國與蘇格蘭將校,大部分都在
1640年代返回不列顛打內戰,包含被他俘虜的萊茵河之魯珀特親王(被釋放)。
[兵種] 步兵、騎兵
步兵團出身,但是在歷次主要戰役中經常是帶著騎兵衝鋒陷陣。
[戰略] A~A+
戰略能力表現優異,有能力判斷對手的行動並相對應的進行部署,迫使對手在不利的戰場
上行動。當對手犯下比較嚴重的失誤時,勝負還沒開打就已判定;即便面對第一流的對手
,他也有辦法及時調整布陣抗衡。
[防守] B-~B
雖然能以有效的戰略迫使對手進攻,但是未必有能力轉化為勝利。在生涯最重要的兩次會
戰中,他都部署了防禦性的布陣、試圖挫敗敵方的攻擊,但也分別被瑞典軍的聲東擊西策
略所誤導,既設陣地不是被迂迴就是遭重點突破,此外他經常眼光侷限於部分戰鬥而失去
對整個戰場的控制、也沒有給代理者縝密的作戰計畫,是個不太稱職的防守作戰指揮官。
話雖如此,考慮到他面對的是當代最頂尖的新教徒名將,且仍能造成敵軍相當程度的傷亡
,或許不應太過苛責。
[攻擊] B~B+
雖然會戰前夕通常採防守部署,但是一旦開始接戰,哈茲菲爾德往往會尋求戰術上的猛烈
攻擊。他不太會去分辨敵軍的第一波部隊是否為佯攻,總是試圖搶先擊敗當面的敵軍,希
望能夠達到各個擊破或奪取主動權,只可惜往往無法如願。
在1638年的弗羅托戰役中,哈茲菲爾德反而展現出較為冷靜的調度,成功把新教軍的前鋒
擊潰,迫使敵軍主力斷尾求生。
他似乎較擅長率領小規模兵團打運動戰,大規模會戰反而不是他的長處。
[攻城] B+~A-
他在1636年克復馬德堡的時候,城內的守軍並不算非常強,不過該城才剛擊退過薩克森軍
的一輪圍攻,瑞典軍主力經過時守軍也有所整補與準備,哈茲菲爾德一個月就占領該城應
該算水準以上的表現。
[機動] A-~A
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方面都有能力應對敵軍動向,重新部署兵力、梳理戰局,搶先在敵軍
佔據有利位置。
哈茲菲爾德的問題是開始接戰後,經常太早投入所有戰力而沒有預備隊可用,這就使他的
機動力無用武之地。
[軍政] B~B+
他經常指揮多國聯軍、也數次被賦予重建軍隊的任務,不過以結果論,他的統帥能力只能
算堪用。面對日益困窘的財政處境與己方部隊屢次受挫,他努力籌措軍餉、招募官兵,但
是其政治手腕與魄力不足以擺平派系與紀律問題。
他會是個優異的副將,但並不適合擔任主帥,尤其當他的對手是舉世無雙的瑞典勁旅,更
暴露出他的缺失。
下回介紹哈茲菲爾德在西發里亞的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