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北戰爭的議題又因種族爭議而浮上新聞,我因為先前對於南北戰爭的了解比較有限
,最近又多看了一些資料,目前這本書蠻吸引我的: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 Warfare: Ideas,
Organization, and Field Comma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2)
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和先前在板上推薦過的Battle Tactics of the Civil War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合起來看,這兩本書大概解釋了南北戰爭期間,影響雙方軍隊
行動與表現的主要因素。
其他還有不少書籍,有些是專門討論特定戰役、議題或人物,有些還沒仔細看過,這裡先
不多做討論。有推薦的還請板友不吝在推文給予建議。
回到最上面那本書,我剛開始看南北戰爭時是從比較基本的介紹開始看,後來對於麥克萊
倫(George McClallen)將軍這個人物蠻有興趣,就去搜尋相關的正反兩面論調,意外發現
這本書相當讓我驚豔。
相較於Paddy Griffith在Battle Tactics系列書籍中主要討論戰術,這本書更偏向於分析
南北戰爭中的後勤與聯絡等因素,不過也有涉及防禦工事的戰術特色和影響。關於後勤和
通訊的討論是我在別的書比較少看到的,因為這明顯影響了部隊調度的能力,而後勤單位
的編制也會顯示出主事者強調的方向。
以下分成三個部分來談。首先是後勤,南北戰爭中的戰略機動必然牽涉到部隊的補給問題
,除了憑藉鐵路與水運之外,就必須憑藉牲畜拖曳的車輛和官兵自行攜帶,這就影響到部
隊能否遠離鐵路或水岸進行運動。
透過強行的徵收與掠奪,部隊有可能延長在鄉間的部署時間,但是在久經戰火的區域,民
間已無可以徵用的糧草,則部隊的行動將完全仰賴於己方的後勤組織。
為了延長在野外的補給攜行能力,北軍的波多馬克軍團曾於1863年推行所謂的飛行縱隊,
意即讓官兵盡可能的攜行乾糧和各式配備,此使部隊能離開鐵路作戰長達八天,然而此一
嘗試在戰爭後期被格蘭特取消。飛行縱隊的最大缺點在於官兵的負重較高,行軍速度反而
受到拖累,而官兵也必然習於在緊急時刻捨棄累贅的背包,反而讓戰鬥開始後難以取回必
要的工具。
通訊的部分則主要是在討論美軍於南北戰爭中草創的通訊兵團,除了比較傳統的旗號等手
段,北軍還使用了電報來提供戰略性的通訊,甚至曾嘗試使用熱氣球進行觀測和提供通訊
。時至南北戰爭後期,北軍已能廣泛使用電報來整理情報和指揮行動。
在戰術的部分,南北戰爭後期雙方都普遍運用防禦工事,即使在進攻的時候也強調盡可能
逼近敵方陣線後構築工事,戰爭遂以塹壕戰的風格進行,雙方都不斷在工事之間來回攻防
,只有成功進行戰略迂迴才有微小機會在開闊地捕捉敵軍。
李將軍在陸路戰役(Overland Campaign)以及其後圍繞在彼得斯堡的包圍戰期間,不斷憑
藉內線作戰與防禦戰術抵禦北軍攻勢,格蘭特的戰略迂迴難以得手、正面攻堅必須付出極
高昂代價,不過長時間的消耗戰終於耗盡了南軍維吉尼亞軍團的補給能力,使李將軍無力
再戰而只有突圍一途,最後也終於在戰略機動能力耗竭後被包圍。
另一方面,薛曼在亞特蘭大戰役中面對另一位南軍名將約翰斯頓,後者沿著鐵路層層設防
抵抗,但是後勤能量的差距使南軍已無能力應對北軍的戰略迂迴,只能不斷向後退卻。後
來約翰斯頓被撤職,接手的胡德只懂蠻勇衝鋒,結果三番兩次的自殺式攻擊最後終於摧毀
了南軍田納西軍團。
總結而言,說南北戰爭是一場後勤的較量不為過,最後北軍的國力優勢逐漸顯現,終於壓
垮了南軍。
順便一提,另一本書Attack and Die: Civil War Military Tactics and the Southern
Heritage (University Alabama Press, 1984)認為南軍不斷的進行代價高昂的攻勢根本
是不智之舉,不過從後勤與戰略角度來看,這大概也是不得不為。
回到麥克萊倫,傳統上認為他只會建軍不太會打仗,本書對他是比較偏向正面評價的,我
另外看的書也有幾本是試圖幫他翻案(也有書是專門罵他就是)。個人認為麥克萊倫未必是
頂尖的將領,但是公允的說也不算差,格蘭特也描述他就是頂了一個爛缺,否則未必就遜
於北軍戰爭後期的各個名將。
==
最近可能會再寫幾篇關於南北戰爭的文章,看大家有沒有想知道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