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見戰爭開打前,謀士為主帥準備上中下三策,讓主帥選擇。但印象中,從未有過主
帥選擇上策的案例,連選擇中策的都不多。這裡舉幾個例子:
(1)英布造反:下策、失敗
薛公向劉邦說:「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倘使英布採用上計,山東(崤函以東)之地就不
是漢朝所能保有;若用中計,雙方勝負難見分曉;若為下計,漢可以高枕無憂。上計是東
取吳,西取楚,合併齊,拿下魯,傳檄燕、趙使他們各安其國,山東就不是漢朝所有。中
計是東取吳,西取楚,合併韓國,拿下魏國,奪取敖倉之粟,堵住成皋,雙方勝負就難見
分曉。下策是:東取吳,西取下蔡,把輜重歸於越,本人往長沙,陛下就可安枕無憂。」
劉邦問:「那英布會採取哪種策略?」
薛公答說:「必取下策!英布及其手下皆為驪山亡命刑徒出身,有生之年取得這樣的地位
,因而不會為子孫後代及百姓考慮,故而會出下計。」
(2)劉備入蜀:中策、成功
劉備與劉璋決裂,龐統再提出上、中、下三策取蜀:
上策:「立即秘密挑選精兵強將,晝夜兼程不停趕路,突襲都城成都;劉璋不懂軍事,平
時又沒有準備,大軍突至,一舉可定,這就是上策。」
中策:「白水關是通往成都之咽喉,又是返回荊州必經之路,此關隘由楊懷、高沛二人鎮
守,楊懷、高沛是劉璋手下名將,各持強兵,據守關隘、山谷,聽聞他們曾數次上書勸諫
劉璋,希望發還將軍回荊州。將軍你可派人到他們處問候,說荊州有緊急軍務,要還軍救
助,並假裝收拾行裝,裝作要離開川蜀;此二人既服於你的英名,又為你的離去而高興,
我推想他們必定乘輕騎來求見,你藉以捉拿他們,奪取他們的士兵,向成都進攻,這就是
中策。」
下策:「暫罷取蜀計畫,立即退還白帝城,與荊州軍隊合兵一處,徐圖進取,慢慢消滅劉
璋,這就是下策。」
更認為:「若是還沈吟不做行動,大軍即將受困,不可再等。」
劉備認為上策過急,下策又太緩,故依採取中策而行。先斬楊懷、高沛,奪取白水關確保
暢通回荊州之路,又進據涪城,再攻成都,所向披靡。
(3)楊玄感造反:下策、失敗
李密認為上策是北據燕都,以斷隋煬帝後路,中策是西入長安,以控制潼關(今陝西潼關
東北);下策是攻擊附近的洛陽。
楊玄感選擇下策,進圍洛陽,久攻不克,掛念父老妻兒的隋援軍到來,攻勢猛烈,楊玄感
軍被迫西撤,一日三戰三敗,然後再重新對戰於董杜原,被宇文述諸軍攻擊,楊玄感大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