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網路資源對豐臣家的出路已經有許多資源,也不少人幫忙想過他們的活路。
但我現在想討論一個比較少談到的問題,就是豐臣家該怎樣打大阪之役來增加贏面?
首先是冬之陣。後藤基次的守城主張壓過真田信繁的野戰主張。這部分是合理的。
至於德川軍一系列把大阪方外圍壓回的木津川口、鴫野、今福、博勞淵、野田福島戰役,
豐臣方除了在博勞淵因為「橙武者」薄田兼相去遊女屋導致不戰而潰外,
其他嚴格來說都能在交戰後節節撤退,達到遲滯德川軍前進速度的目標。
真田丸攻防戰更是大阪方的精彩一役,造成德川軍上千名死傷。
這邊讓人看不懂的只有淀君在「國崩」砲轟下突然請和,簽下填平壕溝、解散浪人之約。
因為當時大阪方固然殺不出重圍,但德川軍後勤壓力更大,後方長期空虛也可能有叛變。
這項和約,可以說單方面對德川有利,讓其填平壕溝、退回整補,豐臣家軍力也少一半。
這可以說是冬之陣最大的疑點:為什麼被大砲轟兩下就急著簽下不平等條約?
夏之陣可以討論的更多了。由於大阪城已無壕溝,兵力也只剩五萬餘,勢必得野戰。
結果大阪軍先是派了少量軍力去攻打大和郡山城和堺,沒有戰果還損兵折將,
從整體戰略的角度分析,完全不知道大阪方發動這兩場前期戰役的動機何在。
接著,大阪方只派區區三千人發動樫井之戰,導致夜襲大將塙直之及淡田重輪戰死,
這邊也是完全看不懂。如果要攻略紀州,派三千人完全不夠,要分散德川軍也不像,
最後結果落了個損兵折將,突然讓士氣受到進一步打擊,完全看不懂。
然後來到了道明寺與八尾若江這兩場重要的戰役。我可以理解為什麼要發動這兩場阻截。
但是道明寺之戰,真田信繁為首的第二隊在天王寺觀察敵軍動態,事後又迷路,
導致原本這一路兵力就不足兩萬的大阪分隊,被超過三萬的德川軍包圍,後藤戰死。
我是不懂為什麼在不用探查也知道兵力一定比對方少的情況下還要分兵,
而且道明寺是大阪方的勢力範圍,也是大阪方決定的開戰點,居然搞到自己可以迷路。
至於八尾若江,長宗我部盛親在八尾對決藤堂隊,表現相當好,造成敵軍大量死傷。
可是在若江的木村重成卻很明顯寡不敵眾、或單純表現不佳,很快就被殲滅。
我不懂的點是:大阪方明明軍力少於對方,為什麼要開兩個戰場?
又為什麼不選擇其中一個配置主力,想方設法各個擊破對手,而是兩個分隊均分,
結果還搞出迷路這種低級失誤,白白讓多名大將和兵卒陣亡?
光是從這樣的部署,我對真田、毛利、後藤、木村、明石的戰術能力就抱持懷疑。
最後是天王寺、岡山之戰。豐臣方實際的主戰兵力只有不到一萬人,
分別是真田的兩千人、毛利的6,500人、明石的300人。大野和七手組的15,000龜在後面,
長宗我部已經準備逃亡,剩下的近三萬兵力全部跟著秀賴龜在大阪城。
這邊,很多人會稱讚真田和毛利的決死突擊,卻避談他們原本是誘餌,
是要創造機會給明石隊突襲家康本陣,結果又因為進軍協調不當,變成只好決死突擊。
我更不懂的是,秀賴和大野難道以為主戰浪人潰敗後,自己還有倖存的機會?
這種最後時刻,連狗急都會跳牆,難道他們的智商反而不如狗?
總之,不要講大阪方怎樣政治操作可以存活,光是從戰術面這麼多無意義低級失誤,
就可以斷定大阪方的潰滅是難以避免的。難怪島津義弘會說「大阪無大將」。
如果真田昌幸多活個一年半載,進入大阪城統領全局,或許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