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釐清的是,台灣的市場其實很大,2300萬人口在世界所有政體中
排行約50名左右,算是高人口國家,HDI人類發展指數也是20名左右
GDP從不同標準來看,也是前25名左右,無論如何,作為世界前30大重要經貿國家不為過
我們的問題在於,台灣有多少的運動市場? 以澳洲來說,記得有五六種球類職業運動,
且平均觀眾破萬的運動就有三種,而他們的人口不過與台灣相當
而比台灣人口少的國家如瑞典,荷蘭,比利時,國內一線職業運動都非常蓬勃發展,
光是荷甲就有18支球隊,也不用論其他比台灣窮的國家了,智利1800萬人口,但
甲級聯賽也有18支球隊,更別論乙級等球隊了
英格蘭大概5100萬人口,但是整個足球聯賽系統有7000支上下球隊,理論上都屬於
金字塔體系,可以升級到英超(當然實際上有能力晉升英超大概是英冠到英甲)
韓國也同時擁有職業棒球足球籃球,人口不過5100萬
這些都只是當地一線聯賽而已,還沒論到其他運動系統,運動市場其實跟水電瓦斯一樣
是屬於人類基本生活需求,很少有比這個還要好做的生意了,所以很多比台灣窮困的
國家,並不吝惜於運動市場的開發,一般企業從來就不會把這當作"社會責任","社會公益"
而是當一個正經事業經營
人口不是市場大小的標準,這點一定要有認知
台灣的棒籃事業,其實是早年一些老闆自己有興趣,一方面抱著社會形象的出發點,
所以弄來玩玩的,並不是當一種正規的事業在經營,你想想看,7-11如果跟雜貨店一樣
昏暗,服務不周到,甚至骯髒凌亂,誰要去光顧呢?
如果你的飯店連大廳燈都不會亮,地毯髒兮兮,服務生根本不理人,你會去住這飯店嗎
如果你的餐廳讓人看見老鼠蟑螂橫行,味道又難吃,你會去光顧這餐廳嗎?
有沒有當一回事,為何要等到25年後LMG才開始做一些基本功就能知道了
所謂的職業化是甚麼?不是你的名字叫甲組或職業聯賽去區分,而是你有沒有用最大力量
經營,並意圖在此獲得最大營利,或是周邊價值,換句話說,真正當回事去做而已
你或許出不起國外聯盟的薪資,但有沒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去給更高的薪水?是否為了
留住觀眾去投資?
假設你要有一個大聯盟普通即戰力在陣中,是不是至少要出個40萬美元年薪請人?
這樣觀眾會不會覺得花錢買票進場很有價值?義大,統一,中信這些企業比讀賣新聞
還大,但我們不用要求以日本職棒標準去要求他們,但至少要投入人家五分之一
的心力與資源應不為過,重點是讓人心甘情願的掏錢出來
所以SBL的問題是甘願以"半職業化"自居,變成一種永遠不盡力的藉口而已
實際上真的有心要經營,要屬地化,要建立球迷認同,要花多點錢留下好手
要塑造出明星,你自稱社會甲組也不影響你的進步與市場擴張
當然,本業都做不好的人,可能也不該勉強其他事業體做得好,相同價格你要買豐田福特
還是LUXGEN,自己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