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
必須從重整資源做起!
現在喊搞職業化?
觀眾不買帳會更大虧損,
企業也知道會賠更多,
都是場面話打高空,
好球員需要培養,
觀眾也需要培養.
政X人物搏版面是一回事,
執行是一回事,
打高空那些通通沒有用,
1.只有拿"足"錢出來燒有用 2.做實在的事有用
教育是為了人盡其才,
有效培養後.
終究是要就業,
但是現在是國際化社會,
舞台早就準備好了,
只是爬不爬得上去的問題.
那教育的理想目標已經解決!
有能力有舞台名利雙收!
以重整資源為方針,
什麼是實在的事?
先告訴大家目標,
NCAA 籃球錦標賽!
培養觀眾培養球員,
每年NCAA最後幾強的比賽,
一票難求,
票價比NBA還貴一樣賣光.
地方性的門票收入還可以拿來提供球員獎學金.
一定要分區!!!
一定要分區!!!
一定要分區!!!
分區是為了培養長期觀眾(球迷)!
NCAA 每年都有那種幾十年的老球迷或老校友入場.
常態性的現場觀眾都有地緣因素!
培養公正客觀的裁判組.
整合幾所國立大學的資源當作常備場館,
滿座4000人的規模當基準,
用門票換等值球隊禮品(加油服 毛巾...等).
觀眾清一色穿球隊統一的加油服很有影響力!
私立學校必須符合同等級以上場館與提出經費審核,
以一年期經費當保證金存入專戶.
才得以加盟下一年,
提高門檻才能提高品質,
有些私校的球隊喊不玩就草草解散,
對球員學生的發展太沒保障.
分區決賽可以維持地區的熱度.
培養二十年必定能提振地方籃球風氣和觀眾數目.
要讓觀眾習慣入場,
甚至不入場不爽,
甚至影響生活習慣.
例如:從聊NBA變成聊地方籃球隊
高中層級改成地區性盃賽,
(地區性盃賽就可以短時間使用大學層級的場館)
提升現場觀眾數量,
大學層級的主場館就成為該區的籃球聖地(象徵).
高中落實培養而不是消耗!
高中地區性盃賽 使用大學層級的場館 4000人
大學層級主客場比賽 使用大學層級的場館 4000人
大學層級地區決賽 使用地區層級場館 7000~ 8000人
大學層級台灣總決賽 使用台灣級場館 約15000人
臺北市立多功能體育館(臺北小巨蛋)
高雄市立巨蛋體育館(高雄巨蛋)
外卡可以採用積分制預選 加上 外卡資格賽(短期盃賽)
培養20年現場觀眾和球迷,
加上20年的好球員和球星,
台灣籃球風氣能夠變得更好,
甚至有可能台灣大學聯盟體系的好球員報名NBA被選中!
不是沒有商機,
而是沒有培養籃球現場觀眾.
會去現場有較高的機率消費有較大的商機.
不是沒有商機, 而是沒有培養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