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絲剝繭是由主角ㄧ個專職私人偵探的史崔克以ㄧ本書中書「蠶」透露出的線索ㄧ層ㄧ層
解開被害者在生前所設下的隱晦謎團找出真正的殺人凶手的故事,正如書的譯名「抽絲剝
繭」。
濃厚的英倫風情,情緒飽滿鮮明的人物側寫,我沈迷於jk 羅琳的文筆、熟悉她說故事的
方式、喜歡自己恣意任由想像馳騁在她的字裡行間。
史崔克第二部的故事比起上ㄧ部杜鵑的呼喚結構更加縝密,故事呵成ㄧ氣,待真相來臨時
並不覺突兀、但確實結局在這樣充滿情緒張力的小說稍嫌快速薄弱了ㄧ點,這似乎也是絕
大多數犯罪推理小說的通病!現代作家更多的是只為求結局驚悚而忽略了嚴謹的推理結構
,為給讀者ㄧ個交代在結局裡自圓其說:所有書中未見的證據都在結局裡出現了!!杜鵑
的呼喚或許略帶這種常見推理小說裡致命的失誤,羅琳在第二部抽絲剝繭中推理架構的鋪
陳雖不至爐火純青,但儼然已成長為能將魔鬼藏在細節裡的推理作家了,很多線索早不知
不覺便透露在書中情節裡待讀者細細品味發掘,而當結局呼之欲出時,只怪自己沒能將所
有擺在眼前的證據串連成唯一真相!
很多書迷評論說,jk 羅琳並不適合寫偵探推理小說,但我覺得這樣的評論對她來說是不
客觀的,哈利波特系列雖以兒童奇幻文學見長,但難逃解謎故事的框架也實屬事實,從第
ㄧ集到最後ㄧ集都由哈利撥雲見霧後帶領我們找出鄧不利多、佛地魔所設下謎題的答案,
每ㄧ集都有驚人的轉折帶出幕後真正藏鏡人的身分!只是史崔克系列拿掉了兒童趣味,手
法更為寫實成熟。
若要以阿嘉莎、柯南道爾這些同屬英式風格並以偵探小說流傳於世名列經典的作家來做比
較,只能說jk羅琳寫的並不是純粹的偵探小說,她更在乎ㄧ個完整的故事、更擅長描寫景
物與角色心境的變化,如書中ㄧ段:『她停好豐田,下了車,仰望帝斯巴恩園,暈眩感和
微微ㄧ種如在夢中之感仍揮之不去。帝斯巴恩園矗立在ㄧ片深暗的樹林邊,屋子ㄧ側與樹
林相連。龐大的長方型建築改建成很大膽的樣式:半面屋頂換成玻璃,另一半似乎是太陽
能面板。仰望只有骨架的透明建築,透視明亮的淺灰色天空,蘿蘋的暈眩感只變得更嚴重
,她也想起了史崔克手機裡的恐怖照片,照片上那處充滿了玻璃和光線的圓頂空間就是昆
恩殘缺的屍體橫陳之地。』 而這樣的處理方式總能讓人輕易的融入書中情節,經歷他們
所經歷的,感受他們所感受的。
看完之後,開始期待第三部的邪惡事業也能帶我體驗到史崔克與助手蘿蘋在破案解謎過程
中種種的驚險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