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世界一直在變。
從黑膠唱片、影帶、CD/DVD、ipod、mp4,一直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
創作、藝術--或著我們說文化與智慧,從來沒有消失過。
更換的不過是思想與知識的載體,善變的其實都是閱聽大眾的潮流和習慣。
從知識背誦的時代,進入資訊過濾與理解的時代。
這,是我們的現在。
大量的資訊讓速食與懶人包成為這個時代的象徵。
想想吧,書評、小知識、十分鐘內的短講,是不是正大行其道?
所以,真正萎縮的到底是「書籍產業」還是「文化產業」?
只是要說文化與知識,那麼面對網路我們只需要鼓掌。
因為我們身處於一個自由的社會,並且擁有科技帶來的低創作成本。
放下那高舉的文化的旗幟吧!
我們真正要探討的,是關於「書籍產業」的未來。
這是商業,不是文化。
好,就讓我們來想想,統一定價制度能否刺激書籍產業的活絡?
目前來看統一定價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要縮小成本差距--
實體通路與網路通路之間、大型通路與小型通路(獨立書店)之間。
不錯,縮小成本差距,確實有助於弱勢通路的存活。
這點從德、法等國的獨立書店數量及實體通路銷售佔比可見一斑。
但,這有幫助到書籍市場的交易行為嗎?
根據RWCC的2017圖書商業報告。
德日法這三個有定價制度的國家,整體書市近年仍是負成長。
英美這兩個偏向資本主義的國家?不好意思,一樣是負成長。
六大圖書市場,唯一成長的只有中國--一個沒有價格保護的市場。
看來重點不是擺在刺激書籍市場活絡。
那麼再換個角度想吧,我們到底要什麼?
讓台灣的書籍產業鏈變得更加健全,脫離這種大家都沒什麼賺狀態?
讓台灣的馬路街道,能多保留幾間有個性的書店,營造巧遇的浪漫?
如果是這兩點,那統一定價制度既不是唯一解,也不是最佳解。
因為統一定價制度,不僅會傷害自由市場機制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
也可能讓出版社無法有效完成庫存去化,陷入更險惡的營運模式。
至少我認為,對於整體圖書市場萎縮的現在,這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方案。
你總不能期待在價格提升的狀態下,銷量還能維持不變吧?
撇開提升閱讀風氣這種太遙遠的方案。
像是被視作配套的營業稅減免、購書抵稅,這類在稅負上的減免就很有意義。
甚至進一步我們可以提供補助款,像是店租補助、獨立出版補助。
總之,我就是想買便宜點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