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odawa (jodaway)》之銘言:
(恕刪)
: 最後簡單結論一句,
: 出版業和書不能被看成是普遍的商品,它與樓下的雞排、雞蛋、超市的豆漿,
: 這種東西不大相同。
: 它勢必會對整個國家長遠的未來文化發展很有影響。
: 這也是為何會有許多關心這塊的人聚集討論挽救這個產業的原因。
如果在以前,我可能會跟您有一樣的想法。
但最近幾年,觀察了一些所謂出版界人士的一些作為,
發現雖然他們是賣書的,但他們多數並沒有並沒有所謂國家文化發展那種崇高理想。
很多人都是錢來就幹。現在出來喊,也是為了利益問題而已。
再來,國家的文化發展是一個很廣很深的議題,很難單從一點切入。
但光從書本價格來看,價格越高越不容易普及,因此貧富差距造成資訊落差,
資訊落差又造成更深的貧富差距,這樣長久下來會是怎樣的階級社會文化?
所以個人認為就算是考量國家的文化發展,仍無法作為一個抑制通路打折的理由。
那麼就在商言商吧,那種文化人登高一呼、萬人翹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就以大塊文化的郝明義先生來說吧。
去年還在質疑政府官員財產申報的問題,儼然為民發聲的知識菁英。
https://imgur.com/Poye1it
今年自己的另家出版社就幫那位官員出書,之前的問題好像就不存在了。
https://imgur.com/tQZ5CNc
一位官員入閣差不多六年多,也出了差不多六本書。
跟同個主角的上一本書時間也才相隔半年。
平均一年一本,沒有選舉、也沒有特別政績可宣傳,
竟然在台灣能出到六本個人書籍,這是怎樣的出版策略?
當然啦,出版自由嘛。至於背後有甚麼因素,應該也很好猜。
所謂文化發展,從業者口中說出是冠冕堂皇,從讀者口中說是天真浪漫。
而要挽救一個產業,要求政府介入,只是另外一種不可預期的做法而已。
所以出版業者是否可先檢討自己的眼光和判斷是否出了甚麼問題,
而不是透過政府干預的手段,來把投資失敗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個人淺見啦。還是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