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muraiJack (傑克武士)》之銘言:
: https://medium.com/@54liaohsinjou_41428/-3e34545db170
從我個人與出版業打交道的經驗來談談:
: 四、如果不能打太多折,出版社打算怎麼刺激購買欲?
: 會這樣說是因為,許多出版社自建網路書店通路已是既成事實。可是去看這些出版社的網
: 站會覺得,大多也沒有很在意或抓得到讀者「想看什麼、需要什麼、盡力幫讀者把購買與
: 使用的各種限制拿掉」。而是僅只把自家官方臉書、Instagram、官網給當成「張貼商品
: 和行銷活動資訊的地方」。社群網站(尤其是限時動態)照理來說是相對發文內容可以更
: 有彈性的地方,但也變成形同僅是轉貼資訊的地方。
對,大多數的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網站,出版社也都直接賣書。但是這些網站看來就是
2000年初期建置,然後沒有改版。
我之前在某家出版社當顧問時,花了半年一年來協助規劃網站改版,但是一直不知道
預算多少、什麼時候做。直到離開三四年後,這網站才發包出去正式改版。
台灣出版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數位產業的速度感,但其實像PC home這樣的老公司也
一樣啦。總之既有的商業模式能行,就繼續下去。然後「沒有錢」,雖然現在寄售制
的通路變多了,但很多還是靠經銷以書養書,所以拿不出現金來做這些事、以及請人。
不過台灣除了城邦是外商、時報上櫃外,大多是中小企業,我真的不相信這些老闆要
自己掏腰包的話拿不出錢來啦。
: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每一本書」也會容易在「茫茫書海」之中被看到。但是
: ,我很少看到出版社主動把自家出版的書「放進一個脈絡」裡展示。更不用說和其他不是
: 自家產品的其他文字內容放在一起。因為圖書折扣秩序制,我才意識到,好像很少有出版社會在自家社群平台「把新書和幾年
: 前出版但還沒絕版、內容也沒過時的舊書放在一起提到」,更不用說「把自家的書和其他
: 家出版社出的書放在一個脈絡裡提到」。且大部份出版社在經營管理上給人的感覺,好像
: 認為這是其他媒體或其他專家的功能。
前面提到的網站改版,就有規劃重新彰顯「書系」、「書種」,讓負責的主編來把自家
出版的書做好導讀與脈絡。
但是台灣中小企業各位知道的,從業者都只在薪水裡想把自己交辦的事情做好。所以
要編輯去做這些額外的工作,而手上要編的書沒有變少,就沒有人想做。然後出版社
我想不是每一家都會讓編輯看到即時銷售數字,所以編輯只產製、不想多配合行銷。
行銷也很吃力啊,幾乎一個月要負責2-4本書,預算又少,就只能把書訊上架、找一段
文字圖片來配合發社群媒體。有大書還要舉辦發表會、安排媒體曝光什麼的。要多花
力氣來做網路行銷、還要看數字,根本不想做。
我所知道蠻多家出版社都有想要找顧問來協助轉型,不過就是遇到極大的抵抗壓力,
又沒有銀彈與人力。最後顧問先走了,很多人轉去做電商課程或者其他生意去了,
就是不想再和出版業接觸。
: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家裡已經堆不下紙本書,無論出版社辦多少新書座談錄多少
: Podcast,這位讀者都只能「盡可能不買」、「真的很有興趣再買」。但如果該名讀者有
: 用電子書,空間的限制就不會是障礙了。
: 出版社對電子書的態度是:電子書很難賣,雖然銷售這幾年有成長但很有限,目前還沒有
: 資源把電子書做得更精緻。
出版社最大的毛病就是把讀者推開啊。
一開始是2010年前後政府補助把出版社養壞了,大平台預付10-100萬版稅來買獨家,
反正多補少不退,讓出版社觀念錯誤。然後2016年起EPUB 3普及,新一代的電子書起來
了,還是不想和紙書一起發,因為擔心會影響到通路上紙書的銷售,所以都壓一段時間
才上架。
到現在還有編輯會說:「電子書把成本都推到紙書上頭,翻譯校對編排都是紙書這邊
出了」,拜託,電子書和紙書都還是同樣一本書,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成本觀念?
然後我是以幫出版社做電子書維生,真的過去就是沒出版社願意出錢做電子書。紙書
印刷成本出版社要出,但是電子書沒多少錢的成本就是不願意出,都要電子書平台去
製作,給獨家、讓利等等。這樣電子書就是品質很差、速度很慢、而且限特定平台。
我後來和文化部開會才知道這兩年很多出版社申請紓困補助來製作有聲書電子書,但是
我這邊卻因為「疫情影響、共體時艱」,收到的案件反而變少了。結果就是政府拿稅金
來協助出版社數位轉型,但出版社就拿來補營收,什麼都沒有改變。
至於我推廣的電子書TTS就更糟糕了。紙書一年三萬本、有聲書一年四百本、就算為了
保護有聲書發展,有聲書的產量就是高不起來啊。還有一些奇怪的觀念:「翻譯書
如果要支援TTS,那要另外付錢購買權利。」啊,歐盟有無障礙法、日本也有立法保障
全世界到底是什麼版權代理會限制「無障礙技術」啦。
出版社給自己找邏輯崩壞、落後時代的藉口比做行銷強太多了。
: 手機或電腦裡載一堆APP,討厭一邊看東西時會有通知跳出來」。而這也很可能是影響他
: 們要不要買電子書的主要關鍵。去分析性別年齡居住地學歷收入或購買習慣等資料,也不
: 一定能抓到他們的這個共同特質。
沒有餘力經營社群。結果電子書平台的社群反而有個性明確的讀者。
現在電子書平台還小,但出版社自己不做,未來還是會和「紙書+電商」一樣被通路
箝制。
: 綜上所述,會不會,這一切根本無關行銷手法或哪個通路或讀者、出版社哪一邊素質出了
: 問題,也不是整個社會往不重視文化或淺碟的方向去。而是單純的,因為這個世界的自然
: 變化,所以這個世界對書的需求沒那麼高了。所以整個出版產業鏈就自然而然賺不到錢了
: 。
結論就是科技發展,頻寬增加、媒體普及,書不是那麼重要的媒體。然後本來電商取代
在地通路就是趨勢,在COVID-19後,逛實體書店的習慣也被改變掉。
台灣各種產業大約落後國外十年的時間,所以到現在為止連電子書轉型都沒有做到位。
但是產業興衰與使用者習慣改變就是即時變化,這種時間落差導致迄今該做的事都沒
做到,然後希望透過制度來力挽狂瀾,可以和以前一樣做生意,根本幻想。
就算現在出版社都能做到紙書與電子書同步發行,然後開始經營自己的社群,做好出版
品的導覽、導購、閱讀脈絡,其實也晚上很多了。
有朋友從大出版集團跳出來創業,做線上課程,第二年就賺到不少錢,但他本身是人資
,而非編輯。就說:「出版業也可以做這樣的課程來轉型啊。」但他做一堂課的成本是
五十到兩百萬。現在出版業根本沒有餘力做這樣的投資,就算有,也都做得很克難。
所以在這時間點,不管是談圖書定價制還是折扣規範制度,真的就是不停研究、一直
不會執行,實際上浪費時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