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gfukr (.)》之銘言:
: 這本書我也有買,借原po的標題順便請教各位
: 這本書的有個論點是:孫承宗搞出來的關寧錦防線是壓死大明的兇手
: 為了養這條防線,全國的稅收都拿來這裡,搞得其它地方的士兵拿不到軍餉
: 最後就有很多專業士兵投效農民軍
: 然後這條防線又不能主動出擊,清軍進攻時只要"圍城打援",這些據點根本也守不住
: 如果想進攻中原,只要繞點路,一樣做得到
: 總之就是無法收復失土;花光全國稅收;又不能把清軍檔在關外;被包圍又守不住的累贅
: 所以孫承宗其實不是什麼戰略高手,反倒是拖垮明朝財政的兇手
: 因為和我過去看的到評價大不同,不知大家的看法呢?
個人認為不能說孫承宗的戰略完全不對,因為正如推文所說,根本的問題不在這邊,
真正的病灶在於明朝既不能與後金停戰,也不能改革國內的財務與金融政策,
使得自己無論如何都會落入財政的黑洞裡面,軍事只是政治的延伸。
對孫承宗、袁崇煥的戰略持反面論者的通說是關寧錦防線太過燒錢而無用,
但是這個論點通常沒有提到的是在己巳之變之前滿州所面臨的經濟困境,
而這正是關寧錦防線在1620年代一度遏阻後金/滿清攻勢的成果,
清軍有能力迅速攻破遼西走廊是到了1630年代吳橋兵變和屯田成功以後了。
此外,關寧錦防線剛開始建立時內蒙古還是林丹汗的地盤,
皇太極要能安心繞道內蒙古是己巳之變前夕的事情了,
除非孫承宗能夠預測到林丹汗那麼快被打爆,要不然哪知道會有繞道這種事情。
至於早在王在晉那時候就決定龜縮在山海關自然也是個想法,
但是燒軍費和後金的戰略進逼不會徹底解決,
遼民安置於關內會造成更多問題,朝鮮和蒙古也還是要挨打,只是另一種死法而已。
也就是說,批評孫承宗、袁崇煥很簡單,
但是在朝廷的基本國策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換人幹也不會好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