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清朝好像不是士大夫特別有氣節的朝代。
雖說士大夫勢力大,可能會有君權旁落、黨爭種種的問題,
但是漢朝末年太學生起事、
唐末(抱歉才疏學淺沒有印象)、
宋朝雖然黨爭嚴重,但北宋南宋均出了不少有氣節的志士;
明朝雖然專制,但同時也是士大夫以死節為榮、不與君權妥協的時代,
明亡後各地各利流亡政府,雖然最後都失敗了,
但向史可法一樣死節的也不少;
清朝承襲明代的專制,
兩百多年來應該是把士大夫訓練得很忠於朝廷了,
結果卻只是內亂後漢人軍閥趁機崛起,
(在光緒朝有一個官員為了位同治立統緒而上吊的,姑且算一個)
清亡後除了少數滿蒙王公游擊作戰,
士大夫階層好像就沒殉國的了。
連王國維自殺,嗯,有說他是為時代而死,
但溥儀的自傳中也有提及他可能是因為財務窘迫而死的。
康梁變法失敗後,六君子血灑菜市口,是因為理想,
也不是因為忠於「清朝」這個朝代。
整個清朝培養不出一批死節之士,
連溥儀去滿州國,他的那幾個弟妹,也只有溥傑跟他去而已。
這是為什麼呢?
是那時世界的潮流不流行殉國,
還是清朝比起其他朝代來,真的更失人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