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中醫超級仇冰,連宋孝宗也吃到拉肚子了。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7/2/n8058644.htm
有趣的宋朝飯局--大宋冷飲店
作者:李開周
更新: 2016-07-20 8:40 AM 標籤: 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 宋朝, 李開周
如果你趕在盛夏時節前往東京汴梁(編註:指北宋東京汴梁,現開封市),一定可以嘗到
宋朝的冷飲。
開封府有三家大型冷飲店,一家叫「曹家從食」(從食不是副食品,而是主食,如包子、
饅頭、水餃、餛飩、餡餅之類,均為從食),位於朱雀門外,另外兩家位於舊宋門外,店
名失考。三家店都賣冰雪、涼漿、甘草湯、藥木瓜、水木瓜、涼水荔枝膏……諸如此類的
冷飲。
「冰雪」是宋朝版的冰糕,「涼漿」是冰鎮的發酵米湯,「甘草湯」是冰鎮甘草水,「藥
木瓜」是用蜂蜜和好幾種中藥材把木瓜醃製一番,再放入滾水裡煮到發白,搗成泥,然後
和冰水混合均勻的清涼飲料;「水木瓜」比較簡單,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
小方塊,泡到冰水裡面就成了;「涼水荔枝膏」和荔枝基本上沒關係,主要是用烏梅熬成
果膠,然後再把果膠融入冰水。
這些冷飲都離不開冰,可是宋朝沒有現代化的製冰設備,大熱天的從哪兒弄來冰呢?答案
是:趕在冬天有冰的時候提前把冰存起來。存在哪兒?地下的冰窖和冰井。宋朝冰窖很多
,宮廷有大型冰窖,到了夏天把冰分賜給后妃和大臣;民間有小型冰窖,冷天雇人去河裡
砸冰,背到冰窖裡放好,等天熱了,運出來賣錢。
宋朝也沒有冰箱,冰塊一出冰窖很快會化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宋朝冷飲店裡備有一種
雙層大木桶,底下有基座,上面有圓蓋,介面處包白銅,把冰塊往夾層裡一放,兩、三天
都不會融化。
冷飲做好就用這種大木桶冷藏,不冷藏的時候,該木桶還能當空調—屋裡四個角落各放一
個,打開蓋,冷氣絲絲地冒出來,可以降溫。
宋朝冷飲不含色素、不含防腐劑,憑當時的技術水準也做不出來假果汁和假果粒,照理說
應該很安全;但是前面說過,宋朝做冷飲用的冰都是天然冰,取自江河,含有很多雜質,
用來降溫毫無問題,直接飲用是有可能鬧肚子的。
《宋史》記載了南宋孝宗和禮部侍郎施師點的一段對話。宋孝宗說:「朕前飲冰水過多,
忽暴下,幸即平復。」意思是我前幾天吃冷飲吃得太多,搞得拉肚子,幸好現在不拉了。
施師點說:「你是國家最高統治者,一舉一動都關係到江山社稷和百姓生活,千萬不能再
憑自己喜好亂吃冷飲了。」宋孝宗「深然之」,對他的話表示贊同。
「冰雪」類似現在的冰糕。宋朝人在冬天用銅盆接一盆水,水裡放糖,也可以再放點兒果
汁和果膠,然後端到外面讓它結冰。整盆水都凍上以後,運到冰窖裡去,來年夏天切割成
小塊(或者雕成小動物造型),在冷飲店裡出售。
「涼漿」用米飯製成,無論大米還是小米,熬上稠稠的半鍋,熬黏以後再加半鍋涼水,混
合均勻,倒進缸裡,蓋上蓋讓它自然發酵。過五、六天,米飯會糖化,再倒出來把稠的濾
掉,只要米汁;把米汁用小瓷瓶分盛,放冰桶裡鎮一鎮,涼漿就成了,酸酸甜甜挺好喝。
過去清明節上墳,除了給親人擺供,還要灑幾盞「涼漿水飯」給孤魂野鬼,涼漿水飯其實
就是半發酵的米汁,但是不經過冰鎮,算不上冷飲。
此外還有兩大類冷飲,分別叫「渴水」和「熟水」。
渴水的製作過程特別麻煩:找一堆荔枝,或者一堆蘋果、李子、橘子、楊梅、葡萄等,總
之凡是肥嫩多汁的水果都可以,把它們洗淨,去皮去核,只留果汁和果肉倒進鍋裡,加上
清水,大火燒開,再改成小火慢慢熬,熬到快要黏鍋的時候,再過濾一遍,把剛才沒有擇
淨的渣滓濾掉,繼續熬,一邊熬一邊攪,直到把水全部熬乾,鍋裡只剩下一大團黏稠的、
可以拉出長絲的半透明物質,現在我們叫它「果膠」。把果膠盛出來,裝入小瓷罐,密封
嚴實,什麼時候想喝冷飲,從瓷罐裡舀一點出來,和冰水混合均勻,就是渴水。
和渴水比起來,製作熟水就很簡單了。顧名思義,製作熟水當然要把水燒熟(燒開),但
光是這樣絕對不能叫熟水,只能叫白開水。宋朝人做熟水是把竹葉、稻葉或者橘子葉淘淨
,晾乾,放入鍋裡稍微翻炒一下,然後再燒開一鍋水,放一小撮葉子進去,蓋上鍋蓋燜一
會兒,把葉子撈出來扔掉,再加點砂糖,最後把水裝入瓦罐,吊進深井。這種飲料喝了很
健康,很涼爽,還有一種淡淡的、純天然的香味。
我小時候在豫東老家的農民收割小麥,每家每戶都喜歡從新買的農用大掃帚上面摘幾片苦
竹葉下來,清洗乾淨,在火上烤出竹子的清香,拿來泡茶,可以避暑。我想這個習慣應該
就是從宋朝傳下來的。
──節錄自《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