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leecehao/posts/2107585489323556
李天豪 清代的科舉功名等級換算21世紀的意義
-
先說說等級最低的秀才!
不要以為這個等級低
秀才的學術能力基本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博士,是縣試,府試,院(省)試三場考試的優勝
者
清朝後期每年約錄取2萬名秀才,全國約有40-50萬秀才。
每年錄取的秀才約佔人口的1/15000
目前,中國每年錄取博士7.5萬人
約佔人口的1/20000...
所以秀才的社會地位與博士相當是沒有問題的
在古代成為秀才,就已經是國家認可的統治階級的一員了
擁有免稅免繇役,見官不跪,過堂免刑等特權
看不起秀才地位的人,請捫心自問:
「你有本事當縣市政府的教育局主任以上官員嗎?」
清代秀才通常可以輕鬆的在各級學校,私塾擔任講師
也可以在縣級衙門擔任如收稅,治安等非正式實權職務
如果能力突出或者後台過硬
還可擔任教諭(正八品,相當於縣教育局局長)等正式官職
不過除非有特殊貢獻或關係,很難升任從七品以上官職
那為什麼古人還很愛嘲諷窮酸秀才呢?
很簡單,秀才是古代平民能直接接觸的最高級「官員」
和現在的縣市政府主任級公務員或者鄉村土財主類似,很多人覺得這些人又土又跋扈 ,
在網路上飽受嘲諷
但是在基層,人家也能當稅務局局長、鄉長鎮長,多少是一號人物
酸他們的傢伙,月薪能有十萬以上嗎?
再高一級,那就不是普通人可以接觸的了,所以多數人對他們沒有感覺........
當然我知道你們要提一下「范進」,他是秀才怎麼那麼慘?
因為他屬於特殊情況,他50多歲才中的秀才
相當於今天在家考國考考到五十歲的人......
三十多年一窮二白沒有工作,遊手好閒的人在哪都不受人重視。
而且,你看看范進考上後,瞬間冒出各種眾星捧月、錦上添花的傢伙,就知道舉人有多爽
了。
武秀才與文秀才類似,不再贅述
舉人相當於博士畢業後,或者頂尖大學畢業的博士生中的優秀者
地位可以直接等於今天的「副市長」、「縣府機要秘書長」
明朝276年,共錄取舉人11萬名,約合每年400人
舉人大多在30歲上下中舉,在60歲左右病故或退休
再刪除因為準備考進士正在復習的,因貪墨無能被免職的,因重病、丁憂、個人興趣等等
不願出仕的,全國在職和準備出仕的舉人不足萬人。
當時全國縣級政府有1200多個
再加上府級,省級和中央的屬官
舉人要補一個副縣級官員還是十分輕鬆的
不少能力突出,成績靠前,關係過硬的舉人可以直接獲得縣級官職
就算運氣極差,也能獲得教渝一職,日後升任知縣也是沒有問題
舉人出身已經算是「正途」了
如果能力沒有問題,退休前升任「知府」是很有希望的
這相當於今天月薪十八萬以上的高級官員,而且還不考慮他們的社會特權
當然,想再往上發展就只能看個人造化了
另外,舉人就算不出仕,也能享受國家津貼
還可以蔭庇他人免稅免繇役
雍正以前大概可以免:
「100-200畝的地稅」
「十幾戶的繇役」
換算一下,這相當於免繳一整個社區的房屋地價稅
還有整棟大樓都不用繳所得稅
就算舉人老爺在家什麼也不幹
把免稅免繇役的名額掛出去,也是個大財主
明清時期的武舉人,可由兵部依據個人成績分三等授予武職,或到本省軍營中效力,其他
待遇與文舉人基本相同。
清代每三年錄取約800人為武舉人。
進士基本相當於博士畢業後,選入國防大學菁英班或者什麼凱達格蘭學校等進修,準備晉
升處長、局長這種中級官員。
或者在學術界入選「青年千人計劃」等高級人才培養引進計劃,也可相當於知名大公司的
高管,大學知名教授等。
狀元則是進士中的傑出人才,相當於直接被授予行政院政務委員官職或國立大學副校長,
社科院長等高級教職,一般是各界的希望之星。
中國1300年的科舉歷史中,一共誕生了11萬名進士,平均每年84人。
進士分為三甲:
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
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人數不定
一般來說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擔任修撰,前途十分光明
一般可以坐到侍郎,巡撫,御史等較高的官位,這就是古人所謂的「無災無難到公卿」
明代二甲進士,清代庭試(在殿試之後)成績優秀者,可進入翰林院擔任庶吉士。
三年後再進行考試,依據成績依次可以留在翰林院擔任修撰,進入六部學習或擔任地方官
。
三甲進士,一般可以進入翰林院學習或直接放外任,但需要從知縣做起。
-
不管在什麼時代,能讀書的都是社會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