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cassans (火焰球)》之銘言:
: 643年 也就是玄奘回國當年
: 唐太宗遣王玄策出使印度
: 目的是帶回印度製糖技術
王玄策可考的出使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玄奘在印度時﹐當時統一了大半個印度的戒日王從玄奘聽聞唐朝的情況﹐
派出使者到長安﹐隨後643年唐太宗派使節回訪(王玄策為副使)。
643年隨回國的印度使節出發、645年到達、646年回國。
史書載當時之前從未有中國使節到達印度﹐戒日王於是大為高興。
回國時戒日王又派出使節回訪。
戒日王統一的印度﹐是鬆散的屬國制度﹐其下有數十小國﹐
其中之一即本為傳統大國、此時已經衰弱變成小國的摩羯他﹐
這個國家在647年有單獨派使節到達長安獻波羅樹﹐唐太宗聽聞該國有熬糖法﹐
(當時中國的蔗糖一直采用日光暴曬﹐產量不高)﹐於是派人前去學習(無詳細年份)。
也就是在647年這一年﹐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為正使)﹐
又送646年到達中國的印度使節回國。(以前的外交就這樣你送我、我送你。)
因此王玄策不一定是唐太宗所派取熬糖法的人。
王玄策這第二次出使﹐還有外交任務去看望文成公主、拜訪吐蕃王。
加之此時西域戰亂﹐642年起唐軍進討西突厥﹐雙方拉鋸進退﹐吐蕃一度派兵協助唐朝﹐
王玄策出使的次年﹐648年﹐唐軍攻滅龜茲﹐暫時控制了西域。
因此此一時期間唐朝使節多走吐蕃到印度﹐稱為東線。(官方使節走的西線、中線
都是通過西域。)
650年﹐吐蕃王死﹐噶爾家族掌權﹐兩國關系就變差了。
: 王玄策是通過拉薩 再到大吉嶺
: 當時吐蕃是松贊干布當國王
: 跟唐朝關係應該不錯
: 所以才能走這條路吧
: 話說王玄策到北印度後
: 引尼泊爾跟藏兵攻打北印度
: 造成北印度失去防衛力量
: 很長時間被這兩國欺負
王玄策647年出使﹐648年到達印度﹐而戒日王647年死了。
戒日王死後印度大亂﹐原先的各國紛紛獨立﹐戒日王的部下阿羅那順也趁機稱王。
阿羅那順聽到王玄策及戒日王派出的使節一起回來﹐就派兵圍攻﹐
將王玄策等人全數捕獲﹐但因局勢動盪、四境戰亂﹐未敢殺害。
不久﹐王玄策逃脫﹐回到尼泊爾﹐借用文成公主的幫助﹐得到1200吐蕃兵﹐
並以吐蕃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兵7000。
王玄策率該兩部兵力回師印度﹐因印度本身大亂﹐不能傾國抵御王玄策﹐
數戰之後﹐王玄策破印度軍數萬(斬殺三千、俘數千)﹐俘阿羅那順﹐
阿羅那順之妻據城而守﹐王玄策攻破﹐俘獲男女一萬二千人。
(由數據來看﹐當不得稱為大破印度、或讓印度衰落。)
同年﹐王玄策帶阿羅那順回到長安獻俘﹐隨行還俘虜有印度方士﹐自言有長生不老術﹐
進獻丹藥給唐太宗﹐但不久後唐太宗就死了﹐或許因此牽連王玄策後來未再升遷。
(方士的結局﹕後術不驗﹐有詔聽還﹐不能去﹐死長安。)
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唐高宗所派)﹐658年到達﹐並在印度停留了一段時間﹐
期間任務之一﹐就是去傳來熬糖法的摩羯他(摩羯陀)摩訶菩提祠立碑。
(糖的結局﹕熬糖法傳入中國後被稱為砂糖、沙糖﹐以狀似沙而名。
用火力煎熬﹐產量高於原先的日光暴曬﹐唐太宗並下令在兩廣一帶推廣。
674年﹐中國在熬糖法基礎上發明滴漏法脫色﹐使砂糖成為白砂糖﹐
在味、色上都反而大勝印度砂糖。)
(王玄策的結局﹕回國、寫“中天竺遊記”﹐然後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