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26975582 (點點kino)》之銘言:
: 以下為中國近代的6位有識之士(著名作家、文學家、政治活動家等),也對於早年
: 中國社會運動有所貢獻,他們的評論和著作應該可以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化、社會
: 以及中國傳統上的奴性人格,或許可以從中理解一些國共兩黨相近的行為模式。
: 1. 胡適: 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長進民族。
: 2. 柏楊《醜陋的支那人》: 中國文化是醬缸文化,我們的醜陋是在於我們不知
: 道自己的醜陋。
: 3. 魯迅《狂人日記》: 中國是人戴著禮教假面具滿口仁義道德,人吃人的社會。
: 4. 魯迅《阿Q正傳》: 中國社會中的小人物一窮二白自卑自大,常用”精神勝利法”
: 自我安慰。
: 5. 李宗吾《厚黑學》: 厚黑學列舉諷刺中國所謂的”英雄豪傑”都是臉皮特厚心
: 肝超黑的人物。
: 6. 陳獨秀: 中國人民簡直是一盤散沙一堆蠢物,人人懷着狹隘的個人主義完全
: 沒有公共心。
: 不知大家有何看法呢? 謝謝
攏統來說這些都屬於國民性(或民族性)研究的範圍(不過,我覺得柏楊的著作基本
上沒有研究該有的系統性,也沒有魯迅文學作品中所具備的、能夠被挖掘的深度)。最
早的國民性研究其實和一個晚清傳教士的著作有關,明恩溥的《中國人的氣質》。後
來華人自己所寫的各種類似書籍其實多少都是因為受這本書激發而出台的。
當局者迷,身在華人文化傳統中的華人往往不能了解自己的文化在其他文化的人
眼中是如何呈現,又是如何的自我矛盾、難以理解。明恩溥身為一個外人,而且因其
傳教事業必須同中國人打交道,為了理解華人並推進他的事業,他這本書替西方人深
層次的理解華人提供了他自己的觀察與理解。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他的寫作動機在於
理解,所以論理的層次較深,而且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好記好懂的詼諧表述。好比
說,華人可能「為了面子而不要臉」(對西方人來說都是face),或者說華人行為模式
中常見的頗戲劇性的表演(而這時「觀眾」必須加以配合,以免表演人「下不了(戲)台
」)。
也就是說這本書非常有趣,和之後華人作家學者自己寫的,那些旨在改造國民性
(通常都是劣根性)、殺氣騰騰恨意滿點的著作比起來更有閱讀的樂趣。相對來說,華
人針對自己國民性的檢討不免仍須動用華人本身文化中的資源來推動,所以弔詭的是
,這類著作在批判華人的同時,其筆觸所給人的感受也不免透漏著其所欲批判的劣根
性或不文明。
民國以來這個呼聲甚高的改造浪潮,之所以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達到頂點,也
就事所必至,理有固然;針對傳統文化、原有國民性所進行的「革命」,正是以華人
文化中最不堪、最不文明的驅動力,作出最具破壞性的改變。
再回到國民性研究這個題目來,現在還在世的學者當中也是有相關研究的,只是
學術性、邏輯性更嚴謹,沒那麼喊打喊殺,不過其實還是挺有趣的。可以參考翟學偉
、黃光國、孫隆基等諸位教授的大作。他們的研究路徑基本上比較偏向心理學,旁及
文學與社會學,可以多學到許多有趣的知識。(怕不夠辛辣想看感染力強一點的,我推
薦孫隆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