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ure-taiwan.info/2015/12/24/archaeology-in-taiwan/
台灣考古不斷挖到寶!學者:經濟開發掛帥,國人不認同本土文化也沒用
BY VANESSA LAI · 2015/12/24
蘇花改工程因漢本遺址挖掘工作延展工期,近日公路總局在缺乏與考古學家協商的情況下
,決定上網招標新考古團隊,讓民間業者加入,此舉使率領考古團隊的中研院史語所研究
員劉益昌痛心地說:
「我其實要很沈重地呼籲,他(公路總局)既然已經上網招標,臺灣的考古學界
應該要共同抵制。」
花蓮縣長傅崐萁斥責劉益昌是「考古霸權」,要求中研院考古團隊必須尊重公路總局,而
劉益昌面臨公路總局質疑他是「文化資產至上主義者」,他坦然接受,卻非常感慨工程對
文化資產的粗暴。
政府文資維護意識不夠,有文資法也沒用
1980年曾因為南迴鐵路的興建,為設立卑南鐵路新站(現臺東站)與站內火車調車場等工
程建設,對卑南遺址造成嚴重破壞,政府單位才委託臺大考古隊進行搶救,而此事件也成
為後來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實施後,第一件因破壞史前遺址而被起訴與判刑的案例。
「臺灣考古學界的大家長宋文薰在面對卑南遺址時是無奈,工程單位不理會我們的挖掘,
我們中午休息回來挖的都不見了,被拿去填土。」1990年十三行遺址的挖掘,劉益昌當
時也是在媒體論戰的協商,好不容易讓工程單位保留一點時間進行考古挖掘。
《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為何一再被工程單位忽視?
此法於 2005 年三讀通過,係屬「特別法」,在考古遺址方面有明確規範,例如:
「…… 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進行中,發見疑似遺址時,應即停止工程或開發
行為之,並報所在地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處理。」(《文資法》第 50 條)
「政府機關策定重大營建工程計畫時,不得妨礙遺址之保存及維護,並應先調查
工程地區有無遺址或疑似遺址……」(《文資法》第 51 條)
「遺址之發掘,應由學者專家、學術或專業機構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經審議委
員會審議,並由主管機關核定後,始得為之。 」(《文資法》第 45 條)
可是,由於政府機關或相關部門對於文化資產維護經驗的不足,即便是提供了保護考古遺
址的法律基礎,在執行上仍頻頻受到阻礙。
為何文資是特別法,約束工程建設?
如今漢本遺址似乎正重演「搶救考古」的困境,劉益昌說:「我總覺得臺灣的考古學界應
該要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我們今天能夠這樣大規模地取得資料,多少拜文化資產所賜。」
他指出,因為《文資法》是特別法,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所以框限了工程必須受文
資法的約束。但他也曾經撰文寫道:
「在經濟與開發掛帥的社會體系之下,(人民)很少思考臺灣這塊土地的文化資
產,也很少思考多元文化未來的方向,(但)假若文化資產是一個國家或人群
自我認同跟主體意識強烈的元素之一,那麼國家或者國人對於土地不認同,自
然不會認同存在在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資產。」
在呼籲臺灣社會應正視考古遺址在書寫歷史重要性的同時,對於當前仍以文字歷史作為主
要歷史書寫方向,劉益昌也提醒我們不應忘記臺灣的確有兩大文化體系 ── 南島民族文
化及漢文化:南島語族人口佔 2%,時間卻佔了 98%,其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恰恰可以
反映在漢本遺址已挖掘出的三個文化層。
「臺灣就是這樣書寫歷史事件的場所,」劉益昌說,在自然災害以後,這群原來居住的人
群短暫離開之後再度回來定居,表示此位置的選擇深具意義,自日常生活的場所、農業的
場所,到面向海外重要的交通、貿易據點。
透過此挖掘工作可拼湊出原來住民社會的新技術人群,還原東海岸到北海岸的史前樣貌;
從聚落遺址可見其嚴謹、有組織的社會結構,而從挖掘的重要標本如阿美族的銅鈴、人面
青銅刀柄,可說明外來遺物、高溫技術及交通體系等複雜因素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劉益昌認為,橋墩實際上並非影響通車時程的關鍵因素,「現在的通車時程不是文化資產
造成的,文化資產只是其中一個影響,最大的影響應該是包商倒閉要重新發包。」
然而,歷史書寫關乎於整體臺灣社會,如今公路總局面對漢本遺址的態度,難保也會使
其他文化資產遭受波及。1992年,考古學家張光直在 〈台灣考古何處去?〉 一文點出
考古資料保存對於考古學界的重要性。
當考古工作量很大,人手卻不夠時,各種工作的先後順序對考古學家來說,往往是困難的
抉擇,「這個問題在經濟開發加速前進的臺灣尤其嚴重:築路、建照房屋、修水壩等等工
事都不免引導到古代遺址的破壞與遺跡的湮滅。」(張光直 1992:77)
不禁想問,臺灣社會要走到什麼時候才不用「搶救考古」呢?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3-09 11:10:00痛心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6-03-09 11:17:00本土文化有超人對蝙蝠俠嗎?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6-03-09 11:41:00首先無關「認同」 現代人沒興趣不關心 如此而已再者這些高尚的學者憑什麼決定任何一個人「該」認同什麼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6-03-09 11:55:00不應該說現代人不關心,因為你關心,你是現代人。應該直接貼標籤說不關心的不配當人。
說的也是,那撇開那句話,本板的人大多是歷史專業出身比起沒興趣不關心的一般人,應該會比較重視這考古工程吧?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間只差一撮孜然)
2016-03-09 12:07:00內文說的很好 台灣本土漢文化在時間上只佔2%和人口是反過來的 但是"台灣"和"本土"這樣的字眼早就被一堆晚來的漢人喧賓奪主侵佔了 所以這樣的標題很容易被政客利用所以要維護真正的台灣文化 就要先找到被侵佔的標籤的出路
保留考古文物在立場上當然是認同 但文物和經濟的衡量還是要考慮的看內文比較不懂的 這招標的新民間考古團隊有什麼差別是指換成民間考古團隊就會亂搞還是怎樣也未知而這招標後 就考古團隊是直接被替換還是合作也沒說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3-09 12:23:00根據經驗,新團隊亂搞的機會頗高,考古在台灣本就很冷門這些考古工作者很多有師生關係,沒經驗的新人很容易破壞現場,對考古而言現場在空間上具有意義尤其在了解古人的思想擺放物件的位置、遺址的空間分布
中研院的考古團隊,公路總局不喜歡,想換新的草草結束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3-09 12:26:00這些對考古工作者很重要,可是對沒受過訓練的只會注重文物
嗯...所以是 專業考古團隊多在中研院 民間不專業?公路總局會有工程進度上的考量也無可厚非畢竟這工程算是滿重要的交通工程 這就是權衡問題了
個人觀點是考古與文化價值無價,路可以晚點開,如果只注重經濟價值而忽略文化內涵,時間一久,自然會感嘆當年為何要這麼急...
作者:
rex0423 (rex)
2016-03-09 13:55:00台灣民間有專業的考古團隊???
每年蘇花死多少人, 歷史無價人命更無價。這真的跟認同或經濟無關
作者:
FenixShou (å±è±ªï¼ˆæˆ‘是蘿莉控))
2016-03-09 14:52:00所以蘇花工程開發完畢之後 那裏就再也不會有人死了是嗎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3-09 14:52:00跟其他比起來沒有特別顯著,警政署有資料,不良的用路習慣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3-09 14:53:00才是台灣交通意外致死最大的原因蘇花的路的確差,但交通意外跟路的設計並沒有直接相關
作者:
gfdsa (假扮的大仁哥)
2016-03-09 14:55:00無限期支持開發東海岸藍色公路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6-03-09 15:04:00要維護真正的台灣文化,首要是站穩你的話語權與定義權。你不喜歡或者護起來太麻煩的就不是真正的台灣文化。
主要是蘇花公路蘇澳-崇德那段一直塌 每年也花不少錢繼續塌也不是辦法 在沒有高速公路前提下的妥協方案繼續塌下去還不如蓋條新的其實蘇花改主要不是在經濟或觀光價值 因為路大部分還是本來那條 運量沒有變大 只是改善蘇澳那段的路況而已花蓮地方人物講: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與會大規模影響環境產業的蘇花高相比 蘇花改著實也難以拒絕只不過不知為何每次挖兜會挖到歷史文物就是了XD
作者: skytank (藺凍最 屌雅沒) 2016-03-10 09:11:00
挖到 1.有人地>>破壞歷史文物 2.沒人地>>破壞自然景觀反正不是1就是2,你只要敢動工 就找的到抗爭的理由
作者:
proletariat (Die Ruinen von Athen)
2016-03-10 13:22:00庶古董事長朱正宜跟中研院的淵源很深
站在文資立場,這些東西等同許多原住民祖墳,確實可以探索出許多未定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