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kc (冠元大師)》之銘言:
: 對於這部份其實我想表達的重點是:
: 重點是3萬 V.S 四五十萬,再怎麼毫無防備,也不至於以逸待勞還輸這麼慘。
: 何況其實楚漢之爭漢軍其實除了上面所說的韓信之外,其他確實都是慘敗,在韓信攻下
: 齊國時向劉邦討封王,劉邦當時的OS可是: (老子被困在滎陽快掛了,你沒來救我還在跟
: 我討封王,也就是如果漢軍少了韓信,或韓信當時兩不相助自己稱王,楚漢的歷史可能就
: 要改寫)。
楚漢相爭的時候,並不是只有漢與西楚在對峙而已,還包括了
其他強大的諸侯國。西楚主要的問題在於軍事勝利之後,沒有
相應妥善的外交謀略。所以在戰場上所得的,在戰後無法獲得
鞏固。
兵力不是看絕對數字就可靠,而必須考慮到其構成。西楚的軍
隊自楚復國開始就一直是由貴族整訓的精銳部隊,這跟劉邦是
倚賴圖籍去調兵、收編的作法是不同的。章邯在秦末已經開始
釋放囚徒從軍,這表示秦中正規部隊所剩不多,蕭何滿手圖籍
能調到的基本上是民兵的屬性。劉邦的部隊是在戰爭中邊打邊
訓的,戰力自然差很多。
: 其實這部份我想表達的邏輯是,梁國其實只是死守而已,並未主動求戰,周亞夫也不是
: 正面擊敗七國聯軍,而是在七國聯軍跟梁國雙方消耗了個把月,才來檢尾刀斷聯軍糧道
: ,也就是仍然是靠消耗戰及續戰力贏的本身武力如何值得商確。而七國打一國打了個把
: 月還攻不下來,所以才覺得漢軍實力很差。
古代守城與攻城的兵力比,大約是1:4~1:10。所以應該計
算一下梁國的守軍數量是多少,再來跟七國攻梁的總兵力去
做對照。缺乏梁國數據的說法只能是片面的,還不足以支撐
客觀的論述。
七國當時並沒有採取分兵圍梁,大軍轉撲長安的作法。也許
這才是問題所在。由於山東諸侯國並不是通通聯合成一個陣
線,而是有許多在觀望甚至作對的,所以吳王非得攻梁是否
有轉移山東視聽的想法呢? 這個可能可以考慮看看。有時候
政略會決定戰略,戰略的失敗是由於政略不得不然所致,很
難完全歸結於軍力素質。
: 我知道中間有時間差,但為何這部分會覺得漢軍太爛,主要還是數據面真的差太多,因
: 為,確實在冒頓單于的整軍建武下匈奴的實力有增加,但是從秦始皇掛掉到漢朝建立也
: 不過7年的時間,而秦始皇死時蒙恬和扶蘇都還在北方戰線,這時匈奴仍遠不是秦軍的對
: 手,而短短七年要有什麼人口或資源上的大革新相當困難,所以即便 匈奴 被秦軍打敗
: 後有了七年的的時間重整旗鼓,退一步說就算十年好了,中原政權也不該是從可以用二
: 三十萬大軍漂亮大勝,十年間一下子就爛到多帶10萬人還慘敗而歸。多帶了十萬人就算
: 沒打贏,至少也該做到打成平手,就算不能打成平手至少也該小輸而剎羽而歸,問題是
: 漢軍是被打到大敗落荒而逃。
匈奴本來是半農半畜的國家,大約居住在河套以南的地方,
所以某種程度來說也算是定居型的國家。這種小國就跟義渠
國一樣,算是中等國家。冒頓的父親統治的匈奴,是跟義渠
處在相當的檔次。
冒頓年輕時代目睹的是秦的滅匈戰爭,國家幾乎完全破亡,
只剩下一部分人能逃出來。因此冒頓從事的改革是以年輕人
為基礎的軍事化、中央化的改革,以及沒有固定領土的「純
游牧」轉型。這之後匈奴突破困境的新發展就是控弦兵達漢
上一郡的實力。漢朝白登之役碰到的是匈奴的騎兵部隊,而
漢朝則是步騎聯合部隊。雙方的兵力素質可說相當。但是由
於漢朝深入敵境,在地利上失去優勢,所以失敗。對匈奴來
說,也並不是自恃兵強馬壯就讓劉邦率軍如入無人之境,匈
奴仍是舉國包圍白登以求必勝,畢竟戰爭可不能開玩笑。
漢武帝攻打匈奴,一開始也不是很順利。後來政略上由直撲
匈奴本土,改成先斷匈奴右臂(河西、西域),才收到成效。
漢─匈戰爭打的是經濟戰,經濟戰先行,然後才有軍事決戰
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