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應 Youtien 的相關倡議而寫,主要是為了
實際演練而用。觀點和論證也許掛一漏萬,但基於
以上前提,也就暫且不去管他,留給各位辨正。
1.本人的立場及取態:
是否為臺灣人 —— 否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好感無
中華民國(1912-1949) —— 好感無
華夏文化 —— 好感無
臺灣獨立 —— 傾向支持
以上乃按照<筆戰:明刀明槍>之初稿,在此申告。
推文和回文,仍遵守「迴避臺灣現代政治內容」此
一原則。
2.具體論點:
a.秦兼併六國的性質
秦兼併六國,並非必然性的發展,而是秦始皇及其部下
施展軍事謀略的結果。「一年滅一國」對應在現代就是
希特勒的閃擊戰,其實缺乏政治基礎。故此,後來的滅
秦起義,也以六國遺民反抗秦的形式而展開。
b.秦的成功要點
軍事上說,秦皇嬴政的「奮六世之餘烈」是無法成立的
,至少從昭襄王到莊襄王這段,沒有什麼餘烈可言,反
倒是嬴政負責收拾了前代的爛攤子。
但從政治潮流的方向,反而說得通。商鞅變法的真正意
義,並不在於什麼富國強兵,而是從這以後,秦國的內
政外交,和關東諸侯羣的同步性得到了加強,人家搞變
法,秦國就搞變法;人家玩外交(合縱),秦國也玩外
交(連橫)。甚至有時候,秦國還可以引領潮流——例
如齊秦互帝事件,儘管這沒有成功。
在秦始皇之前,諸國的興衰其實沒什麼規律可循,你方
唱罷我登場,魏國、楚國、趙國、齊國、燕國都主導過
一陣子,後來人亡政息,於是國勢又都變得消沉。秦國
在昭襄王統治後期,也有這種苗頭,如果嬴政沒有繼位
,或者嬴政沒有在有生之年兼併六國,那麼秦國的發展
應該也和以上幾國差不多。
這好比幾個人玩一把桌遊,玩家的水平差不多(他們已
共同鼎立百餘年以上),好牌和壞牌也是隨機的。
那麼,秦始皇為何能於其時成功?留意六國的政治變遷,
他們正好一同陷入了相對的沉寂期。而秦,則研究出了
迅速打倒六國的軍事策略——以黃河天險為軸,先滅韓,
再滅趙魏,而後是楚和燕,最後是齊。滅六國之所以顯
得摧枯拉朽,與其說他們太弱,不如說他們都沒想過會
被秦兼併這可能,於是被打了悶棍,在突然而來的驚恐
中放棄反抗……直到秦始皇死後。
3.補充
暫時先寫這麼多。既是為了演練,具體的論證和史料,
有質問的話,再逐一擺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