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造紙這串討論我跟下來,累積好幾個看法與疑問。
關於莎草紙與中國造紙術的關係,我認為是不太可能前者啟發後者,
但這種可能性又無法證偽,所以反駁其實停在這邊就好了,
追下去要對方提供證據證明其可能,反而陷入邏輯謬誤。
我覺得關於造紙的討論蠻有趣的地方在於,
首先因為整個技術與概念非常跨時代,在詞語定義上產生很多混亂,
爭論他是否為發明,本身是拿很現代的概念去套一個兩千年前的"技術改良",
至於這個改良的影響到底多深遠,又到底能不能證明中國文明的"創意",
會衍生出一大篇更無解的爭議..
爭論什麼是紙,也會扯到詞意的演變,以及不同文化軌跡下文字使用的差異,
比如中國最古早觀念的"紙",並不是現代理解的紙,
但很久以前他就已經在語言使用中完全被"新紙"所取代,
只是我們現在對紙進行科學化的定義時,又反過來去看西方對工序/技術特性定義的紙,
看似兩者不謀而合,但如果不分開用各自文化軌跡去追溯就又會產生混亂。
回到技術細節上,目前大家應該都同意,蔡倫造紙這波改良,並不算無中生有,
而是把中國原有的造紙技術(灞橋紙)提高質量並且使其成為書寫材料的選擇,
如果無序化的纖維才是"紙"的關鍵工序,那麼其實應該追問的是灞橋紙的產生,
但如果把紙拉進書寫材料選項的相關改良才是"紙"的關鍵工序的話,
那就又可以歸功於蔡倫或其當代的技術改良。
追根究底的話,我個人是對這個技術的根源更感興趣,
因為即使是灞橋紙也很難想像是靈光一現的產物,
我在網路看到一個說法(沒查證)說到當時中國民間有大量使用有樹皮衣的製品,
可能是造紙技術根源,所以也去參考了一下製程,
https://youtu.be/uhznFtHhkBo?t=2m1s
其實浸泡,煮,打,曬這些工序恐怕都是更遠古的"發明",
但不規則的排列到底是創意/重大改良,還是單純的結果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7l1FlA_hU
以這個製程來看,排序其實只是最大限度利用材料的天然纖維方向與強度,
不排序也能造紙只是結構會變得比較脆弱,
而中國的造紙製程中,因為使用的是本來就是不規則的材料,
所以不進行排序,反而是盡可能煮爛,有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補強手段,
只是在後續改良中發現繼續深化這步驟也會增強強度到不輸天然材料。
最後發想一下,
大量的廢棄織物是否是造紙術發展的先決條件及催化劑,
以及同時期的歐洲/中東文明到底怎麼處理這些廢棄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