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魏斐德的書也講過類似的事情
傳統仕紳以廟宇為中心進行自治
與台灣早期漢人移民社會型態相符
至於這些有名望的台灣仕紳在中國人來台後為何被黑金取代
就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 [本文轉錄自 TW-history 看板 #1T1TPRjO ]
作者: cjol (勤樸) 看板: TW-history
標題: [轉錄] 日據時代的8+9
時間: Sun Jun 16 13:40:42 2019
(轉錄已獲原作者同意)
作者: sbs5099 (台籍日兵家屬請q我ID)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日據時代的8+9
時間: Mon Jun 10 09:30:13 2019
※ 引述《li7915566 (小傻瓜)》之銘言:
: 忠貞的老師說
: 日劇時代台灣是警察統治
: 治安算是不錯
: 但是十分高壓
: 清劇時代應該有很多優質的神明信徒
: 那麼日本警察是怎麼管教這些8+9呢
: 當時叫 浮浪者 ?
日本來台統治以前,那些8+9大多是有讀過書的,是知識份子。
日本統治台灣之前,台灣各地的地方事務是以宗教為基礎。
教育是跟宗教結合在一起的,
小孩是在廟裡面上學,私塾就是廟、廟就是私塾。
當時台灣各地最主要是以道教為主的宗教,這些東西都是從對岸帶來的。
從對岸帶來的不只是文化,還把建材跟老師也帶來了。
日本統治台灣初期,發生了乙未戰爭,以當時我阿公家村莊來說,
帶頭領導義軍的是,當初把宗教跟教育帶入隔壁平埔族村落的地方望族。
平常不論阿公家客家村還是隔壁平埔村民,都是在廟這種地方進行公民事務討論。
小孩子也是送到廟裡面上學,然後定期舉辦祭典。
日本來台灣統治之後,透過日本政府的推行,教育與政治更緊密的結合。
當時日本在台灣把宗教跟教育分離,或者該說是把教育與新的宗教結合。
由於日本國施行的教育是信仰天皇,這就與當時大多數台灣人的信仰不一樣了。
於是當時的家長面臨了該怎麼選擇教育的困境。
我的曾祖父在1895年時間點剛好滿六歲,
當時由於村裡還沒有日式學校,也沒得選,家長還是繼續讓孩子在廟裡面上私塾。
但是後來過了幾年日本開始在台灣推行公學校制度,
大多是由地方上的各地望族與當地民眾聯合向日本政府申請開辦。
於是開始有了公學校,我曾祖父的弟弟後來念了公學校,畢業之後繼續升學,
後來成為公務員為總督府工作,總督府職員名錄上有他的名字。
但是我曾祖父由於沒有接受日本帶來的新式教育,
所以他繼續待在鄉下耕田,平常無法與會講日文的新知識份子溝通。
後來不知為何他跟望族家的女兒結婚。
問題是望族家就是當初向日本政府申請開辦公學校的主辦者之一,
而且也是日治以前把教育跟宗教帶入隔壁平埔族村落的家族。
望族家的女兒也就是我曾祖母,認為應該要讓孩子們接受日本的新式教育,
跟她娘家的小孩子一樣站在同一起跑點,因此與我曾祖父之間產生嚴重的價值觀衝突。
由於客家村基於代代傳下來的祖訓就是要讀書,
所以村子裡大多數小孩後來都接受了公學校教育,
問題是當時公學校的學費是不便宜的,而且不是義務教育。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村民家庭都負擔得起。
以我阿公家來說是曾祖母自己去做工賺孩子的學費,
因為曾祖父反對讓孩子受日本教育。
: 在西門町現場理頭(縱貫線)嗎?
: 還是送去花蓮台東做勞動改造?
: 有沒有八卦?
後來戰爭爆發之後,日本政府對我阿公家村子要求一家出一個男丁當軍屬。
當時沒有進公學校讀書的子弟因此逃過一劫。
有的家庭有的是哥哥比較早出生,沒讀到書,日本政府不會挑他們上戰場,
最後是念到中學的弟弟簽下神風特攻隊。
不過待在家鄉的沒有讀書的子弟還是得幫忙挖戰壕的。
後來戰爭結束,國民黨帶著中國人來台灣統治台灣。
民國35年在沿用日本留下的戶籍制度根基下,做了中華民國辦的的戶籍調查,
我曾祖父在戶籍謄本上的教育程度是 私塾 識字。
然而日治時代他是個不識字的鄉下自耕農,受過的教育是在廟裡上了幾年私塾。
不過不論是清國在台灣時地方民眾辦的私塾,還是日治時代的公學校,
其實都是地方上同一群家族主辦的,那些家族在台灣各地由於重視教育,代代都是望族。
他們的祖先在清國時期可能是會跳宋江陣的8+9,但是是有讀書而且擅長考試的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