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要回答最一開始的問題,不需要牽涉到人類發展文明的動機:因為不管是前面各位
討論到解決糧食問題,又或者人們想做一些額外工作以敬拜神明、誇飾武力,甚至只是姻
親同盟、愈抱愈大團,要解決彼此溝通問題,都有可能。發展文明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
式,想發展文明的人在適合的環境下成功了,留下遺跡讓我們知道;不想發展文明的人在
其他環境生存下來,後代也活到現在,差別只是沒有留下文物讓人知道而已。
問題在於,什麼樣的環境會適合文明發展?
先回過頭來,可以看「大型古文明」究竟是代表什麼意思?
文明要被人認知到,一定是有些東西,像是器物、建築啊、記載等等流傳下來;而這些東
西代表的是,這群人不僅生存下來,還能讓人有閒暇搞出這些東西。如果又是「大型的」
,表示,這些東西,僅僅靠人們利用閒暇時間是做不出來的;它們需要專門技術或知識,
還有一大群人合力,花費時間才能建造。也就是說,要被稱作大型文明,社會裡必須要有
一群人,負責規劃、決策、收集需要的人力物力,而且很可能不事生產。不僅如此,其他
人必須要有多的時間,在上面這些人的指揮下收集材料、或去貢獻勞力。
要有足夠多的人、多餘的糧食,還要有個社會架構能夠指揮一批人做同一件事,不管這個
統治架構是部落聯盟、城邦、國家也好;然後,還要維持足夠長的時間,讓有足夠多的遺
跡留存到現在,才能稱作大型古文明。
而要同時滿足這四個條件,穀物有很大的優勢。
首先,前面有人提到的,穀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高,可以乘載較高的人口密度。穀物容易保
存、轉移的特性,也能夠累積財富,供養非農業人口與未來所需;非農業人口發展的技術
又增進了產量。
其實,根莖類也可以養活很多人:雖然種植密度比不上穀物,它們容易生長,而且單位產
量所需的勞動力是最低的;可以保存在地面下1-2年,足夠撐過災荒;山藥、芋頭、樹薯
,是很多族群文化的基礎,番薯、馬鈴薯也讓近代舊世界人口暴增。
但穀物還是比較有優勢:文明剛起步時,一開始能有效統治的範圍有限,所以一樣的範圍
用穀物養活的人數還是比較多。另外,米跟麥等穀物,對於建立統治架構,或者說文明,
還有幾個好處,是根莖類沒有的:
主流的穀物需要長時間照料,所以如果選擇種穀物,農民就必須定居下來;在定居下來後
,統治者可以掌控這些人口,要求徵兵、收稅,比較容易。反過來,如果種其他的,統治
者就比較不能強迫農民為他服務。
在有統治力的狀況下,可以要求農民種植單一作物,這時候,一般都會要求種植穀物。因
為,穀物的生長週期固定,生長於地上不易隱蔽,方便統計、徵收,財政可辨性較高,不
容易逃漏稅。
同時,種植穀物需要耗費的勞動力比較大(相對根莖作物),也需要投入一定的資本(如
水利設施或農具),這些需要一定程度的社會組織才能負擔,已經加入體系的農民要放棄
這些投入,或要逃離掌控也比較有難度。
所以整體來說,穀物種植跟文明維持,可以形成一個正回饋。
並不是說沒穀物就沒文明,但是有穀物的環境下,比較容易發展出文明,而且容易維持。
穀物的優勢如此強大,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國家文明比較晚建立,當然就跟沒有適合當地氣
候、能跟穀物效果比擬的種子庫有關係;不管是外在傳入種子、改良作物(庫施或埃比西
尼亞),靠效果較差的根莖類作物(班圖大擴張),或者改靠貿易來累積財富、建立文明
(像西非黃金、鹽、奴隸),都需要更多時間醞釀或外來刺激幫忙,自然建立時間晚上許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