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銘言:
: : 古代沒有飛機可以噴灑農藥,那蝗災是如何滅絕的??
: 東漢有段關於蝗害自然平息的軼事,《東觀漢記》云馬棱為廣陵太守時,
: "郡界常有蝗蟲傷穀",結果"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
: 網路上可找到一些古代專門用來防蝗的書,但似乎偏向明清時期的居多
: 在此提供更早先的記載,譬如先秦的《呂氏春秋》:
: "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小本而莖堅,厚枲以均,後熟多榮,
: 日夜分復生;如此者不蝗"
: 其次是版友提到的人工方法,《漢書》:"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詣吏,以石碭受錢"
: "夏,蝗從東方來,蜚蔽天,至長安,入未央宮,緣殿閣。(王)莽發吏民設購賞捕擊"
: 《前漢紀》:"蝗蟲蔽天。自東來至長安。入未央宮。發吏民。設購賞以捕之"
: 東漢《論衡》也提到簡單的防範之道:
: "蝗蟲時至,或飛或集,所集之地,穀草枯索。吏卒部民,塹道作埳,榜驅內於塹埳,
: 杷蝗積聚以千斛數"
: 北魏《齊民要術》引西漢主張"種傷濕鬱熱則生蟲也"的《氾勝之書》:
: "又取馬骨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漬附子五枚。三四日,
: 去附子,以汁和蠶矢、羊矢各等分,撓呼毛反,攪也。令洞洞如稠粥。先種二十日時,
: 以溲種如麥飯狀。常天旱燥時溲之,立乾;薄布數撓,令易乾。明日復溲。
: 天陰雨則勿溲。六七溲而止。輒曝,謹藏,勿令復濕。至可種時,以餘汁溲而種之,
: 則禾稼不蝗蟲。無馬骨,亦可用雪汁。雪汁者,五穀之精也,使稼耐旱。
: 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於地中.."
: "骨汁、糞汁溲種:剉馬骨、牛、羊、豬、麋、鹿骨一斗,以雪汁三斗,煮之三沸。
: 取汁以漬附子,率汁一斗,附子五枚。漬之五日,去附子。擣麋、鹿、羊矢等分,
: 置汁中熟撓和之。候晏溫,又溲曝,狀如『后稷法』,皆溲汁乾乃止。若無骨,
: 煮繰蛹汁和溲。如此則以區種之,大旱澆之,其收至畝百石以上,十倍於『后稷』。
: 此言馬、蠶,皆蟲之先也,及附子,令稼不蝗蟲,骨汁及繰蛹汁皆肥,使稼耐旱,
: 終歲不失於穫"
: 又上面這2段再參考東漢楊厚對漢順帝上言的"「今夏必盛寒,當有疾疫蝗蟲之害」。
: 是歲,果六州大蝗,疫氣流行"
: 以及馬融說的"臣愚以為雖尚頗有蝗蟲,今年五月以來,雨露時澍,祥應將至"(後漢書)
: 來推論發生於乾旱後的蝗害,乃肇因於蝗蟲本身喜歡乾燥,更甚於喜歡溫暖之故?
: 因此強化農作物種子的吸水能力並萌芽長大以後,小弟我猜蝗蟲就沒那麼願意吃它們
: 而轉而尋求其他沒經過這層處理的食物來源?
其實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是蝗蟲這種生物
牠其實有兩階段
第一階段是蚱蜢
就是那種小小隻無害的昆蟲
但是當環境不利於蚱蜢繁衍、或是某空間裡蚱蜢太多的時候
蚱蜢會像綠巨人一樣突變
就是第二階段的蝗蟲
變大隻、變凶暴、變成具有長途飛行能力
蝗災的蝗蟲就是蚱蜢原本生存受到壓力進化而來
跟人因為飢餓、面臨生死關頭、貧窮時一樣,會變成凶暴的災民
我不是生物方面的專業
所以不知道有沒有生物跟蝗蟲也一樣的?